A A A
唯识通论阅读报告
时间:2013-01-18 12:09       作者:释明辰      点击:

唯识通论阅读报告

释明辰

 

 

   《华严经》中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执著,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即得现前。”唯识属于佛教的一部分,所以它的最终目的还是“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由闻思修、戒定慧的修习而产生无漏的智慧,从而从生死中得以解脱,“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识学属于佛陀的第三时说教,是有别于悲小愿狭的声闻乘的悲愿广大的菩萨行,也除遣了偏离中观的中道而执取空的误途,唯识认为假说自性是空,而离言自性是有,是讲非有非空的甚深法义的了义圆融之教。它从凡夫的认识产生过程及原因入手,依据缘起观建立分别自性缘起与分别爱非爱缘起,这两种缘起归根到底皆可由阿赖耶识中种子遇缘而起现行而建立,这样也就破除了我的实有性。阿赖耶识种子产生现行,为依他起相,但凡夫因不能解了诸法实相而产生遍计所执相,若亲证现观诸法惟是名言假立而无有实相,如实了知依他起相上无有实我实法可得,即是圣者所见到的圆成实相。由了知所见非实,闻思修可次第悟入唯识性,此时能知道此唯识义是方便道,既已遣除外境,此唯识义亦当遣除从而转识成智,以六波罗蜜或十波罗蜜修菩萨万行,入菩萨十地直至最后福慧双足而成佛。

唯识观点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属于佛法修行中的境行果的境。众生之所以产生我执、法执,就是因为对所认识的境不能正确理解,认为其为实有、恒常、主宰,所以才会产生执著,产生烦恼,才会在三界中轮回不息。如果明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话,即达到了圣者的境地,即可以脱离生死,趣向涅槃。而要想了解诸法实相,首先就需要了解当下的认识产生的过程。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阿赖耶识内执根身,外变器界,由于阿赖耶识这一种识的现象产生,使我们生活在了这样一个包罗万象的世间,有了似我似法的呈现,它是我们凡夫产生一切认识的基础。由于无始时来的熏习,阿赖耶识中储存了无数的善不善种子,然后随着众生的业力而依缘现行,由此产生种种色受想行识五蕴乃至十二处、十八界等世出世间的现象,众生无明是由对它升起的现象而坚著不舍,觉悟也是由它寄存的清净法对烦恼障、所知障的对治而得以呈现。所以,修习佛法,我们了解阿赖耶识的种种行相是很重要的。

阿赖耶识作为众生迷悟、流转的所依,很容易给人造成它是轮回主体的印象,认为是阿赖耶识在轮回,在造作。但是阿赖耶识只不过是一种认识现象而已,在《百法名门论》中它属于心王,前五识为境界依,第六识意识为分别依,第七识末那识为染净依,第八识阿赖耶识为根本依,前五识只能根境结合,然后有第六意识的分别从而对事物产生认识,比如我们的成语“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等,说明没有第六意识的作意分别,我们就无法认识到境界,或者说对我们的认识生起来说没有意义。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最明显,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第六意识,意识让我们感觉到了喜怒哀乐,感受到过去、现在、未来,有苦、有愉悦、有美味、有恶嗅等,以及包括常见的“我思故我在”等的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之间争论,都是在围绕第六意识而讨论,所以前六识是凡夫的认识范围。但通过佛陀的讲法,我们了解到,在六识之外,还有甚深微细的第七、第八识存在。凡夫之所以是凡夫,即是对自己的认识产生过程和结构不能正确了知,所以才会产生烦恼,产生我法二执,执为我法恒常、主宰、独立。从坚著不舍上惑、业、苦上轮回不息。

第七识为末那识,即思量的意思,末那为第六意识所依之根,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其性质为“有覆无记”。又此识为我执的根本,若执著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第八阿赖耶识,《大乘广五蕴论》称:“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一切种子,又摄藏我慢相故,又能缘身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识,执持身故。”如论文所言,阿赖耶识摄藏一切种子,生起万法。阿赖耶识义译为藏识。藏有三义,曰能藏、所藏、执藏。能藏者,此识贮藏万法种子,此识是能藏,种子是所藏;所藏,是指种子起现行,受七转识熏习,受熏的新种子再藏入此识,此时新种子是能藏,此识是所藏;执藏者,第七识妄执第八识见分为“我”,就第七识执持此识来说,称为执藏,亦称我爱执藏。阿赖耶识摄持万法种子,生起万法,此称之为“赖耶缘起”。

由于无始时来的熏习,使阿赖耶识中藏有诸法种子,种子有依缘而生现行,所以赖耶缘起与空性有相通之处。《中论》中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因为一切法是空的,没有实有的自性。所以一切法才可以缘起的显现,才可以缘起的存在,如果一切法不是空的,而有实有的自性,那么所有的事物,都会是僵死的不变的,那么这一切法就不可能缘起的存在。但阿赖耶识与空性二者不能等同,因为空性属于无为法,凡夫与圣者的区别虽然也在于对空性是否能够亲证现观,但在成佛的过程中,空性是不变的。而阿赖耶识属于有为法,在三性中属于无覆无记,认识到阿赖耶识生起诸法的实相也是圣者才能够的,但在成佛过程中,阿赖耶识原来藏存的有漏种子被其中寄存的清净无漏种子所对治,最后是要转变成无垢识、大圆镜智的,所以这里的阿赖耶识与空性又有区别。

阿赖耶识甚深微细凡夫难觉难了。“梦里明明有六趣,醒时空空无大千。”凡夫的境界就像在梦中一样,梦中的人、事、物本来没有,但是在梦中我们都会觉得是实在,由此而产生恐惧、悲痛、开心等等的心理活动,但是当我们醒过来的时候,才发现不过是南柯一梦罢了,甚至觉得自己在梦中的执着荒唐可笑。同样,佛陀告诉我们,我们凡夫现在就一直生活在生死大梦中,轮回不息,暂无出离。我们凡夫之所以被烦恼所牵制,在三界火宅里受无量苦,就是因为我们被无始以来阿赖耶识内熏习的杂染法的种子所束缚,就像在梦中智慧羸劣,睡梦力令心识遮蔽,不能觉了梦中景象体虚如幻。凡夫被无明所遮蔽,从而不能证得涅槃寂静的快乐。

比如一位魔术师以种种物变现出牛马,有一类人直接认为那是真正的牛马,因为有牛马的相显现;第二类人思维上明白这是魔术,但其中原理不能真正了知,所以只其应该是非真牛马;第三类人,由于对幻术完全通达,知道魔术师的变现整个过程,这样的人就不会被显现的似相所迷惑,真正明白似有而非实。对于阿赖耶识,我们众生也一样,对于未听闻佛法的凡夫,对由阿赖耶识所变现出的似我似法,不能了知,认为其实有非虚,所以会产生坚固的执著,烦恼随之而生;对于听闻佛法的众生,由佛陀的宣说而了知阿赖耶识的功能,从而在理性上能够判断无实我实法,但由于还没有达到现观诸法实相,所以不能够真正遣除内心的执著,还会有烦恼现行,但若依佛所说,勤修戒定慧,终会通达诸法实相;而第三类人则是能够亲证现观阿赖耶识的圣者,能不为我、法所牵,究竟自在。

对于事物的实相,我们凡夫也可以了知,因为我们讲因缘生法,无论是过去的法,还是现在、未来的法,它在我们认识之中呈现,就是一种因缘所生法,这在唯识中看来,叫做依他起性,凡夫执依他起上有实我实法可得,即是遍计所执性,是错误的认知,因为那只是似我似法显现,而无实我实法可得,只不过是阿赖耶识在不同因缘条件下产生的似相,依众生的业力而转。当有情把依他起性上实我实法的认识遣除,就证到了圆成实性,就不再是无明的凡夫了。而要证得圆成实性,需要依闻思修、戒定慧的辗转增上,需要六度万行的菩萨行,积集福德资粮才可以,这在经论中也有详细阐述。

学习唯识的理趣,是指导我们修行,首先通过闻思而趋入,由经论而逐步修习世出世间法,最终了解诸法实相,亲证现观“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证得空性,以此来摆脱烦恼障、所知障的束缚,转识成智,转凡成圣,得佛的三身而达到终极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