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柏林墙的倒塌与人性的回归 ——观《窃听风暴》有感
时间:2013-07-09 16:35       作者:释果殊      点击:

柏林墙的倒塌与人性的回归

         ——观《窃听风暴》有感
 
      影片《窃听风暴》最终以柏林墙的倒塌作为主人公卫斯勒从压抑人性与自由的体制中完成自我救赎与解脱的标志,然而经历过二十世纪沉重风雨的人们从内心中自我构建的高墙中走出,回归人性与善的光辉下,则会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而不仅仅是片中的100多分钟。
 
       主人公卫斯勒属于前民主德国时期一个特殊的人群:斯塔西。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里,各个国家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特殊机构,例如前苏联的克格勃,美国的CIA,斯塔西即是民主德国时期的秘密警察。卫斯勒是一名合格的斯塔西,他工作严谨,不苟言笑,还有很强的专业素质,因此他可以冷酷地审问一位行将崩溃的对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的嫌疑人,也可以毫不犹豫地为对此行为提出质疑的学员给出差评。他将当时的政治理念作为自己的信仰坚定不移的信奉着。片中有一处细节,当他的昔日同窗兼当今的顶头上司古毕兹问他在食堂里为什么不坐在官员的区域时,他回答说:总要有人去执行社会主义的平等观。然而就是这内心近乎苛刻的自律,成为他后来人性复苏的催化剂。
 
      饰演卫斯勒的演员有很强的表现力,他的面部表情和片中灰暗的色调、低沉的配乐、缓慢的节奏如此地契合,那种刻板、僵硬与紧张成为那个时代背景完美的表征。然而这只是事物的表象,就像再厚的阴霾也无法阻挡阳光,温暖的光芒迟早会从云层背后透出。坚硬的外壳掩饰不了卫斯勒细腻而深沉的内心,所以当电梯中一个孩子天真地问他是不是秘密警察,并转述了父亲的话:所有的秘密警察都是混蛋。他下意识地用职业性的口吻质问孩子父亲的姓名。然而再一次询问时,问话却变成了:“什么名字,我是指你的足球?”当他接触到先锋作家德瑞曼,经验到一种的新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时,与内心道德相违的反思渐渐生起,向往自由的心开始动摇,一直坚守却始终束缚和禁锢自己身心的信条受到质疑,就像西西弗推上山顶,却又不断滚落下来的巨石。蜕变在所难免。
 
      如果说被监视对象德瑞曼的生活成为卫斯勒超越自我的一种正向力量,那么那些掌握着国家政权的官僚的丑恶行径则一次次冲击着卫斯勒的心理底线,成为卫斯勒完成超越的反向力量。监视德瑞曼的行动源于文化部长对其女友克里斯蒂娜的觊觎,反复无常的古毕兹在开足了下级职员的玩笑后还是以国家的名义将这个可怜虫送去拆信,自己却在大肆开着总理的玩笑。就像德瑞曼在影片末尾对前文化部长的怒斥:“难以想象像你这样的人竟然操纵过一个国家!”卫斯勒无疑看到了更多,可他的信仰、个性与职业素养让他一次次选择了沉默与隐忍。然而心如死灰并不代表火种的熄灭,残酷的现实与恪守的理想、生存本能与生而为人的理性、意识形态差异与爱与慈悲的天性,这一切像无数块坚硬的石头互相撞击着,终于使爱与希望的火焰重燃,巨大的光明与热量带来人性的光辉与尊严,重生的能量像天使引领着摩西走出贫瘠的荒漠,也让卫斯勒走出压迫的泥泞,释放出细腻深沉却又温暖真实的情感。
 
      如果说曾经的捍卫只是出于职业操守和内心的道德律,那么暗地中对于德瑞曼和克里斯蒂娜的守护则完全属于觉醒后的自主选择。古毕兹在整个案件调查结束后问道:你还站在对的一方吗?卫斯勒稍作沉思,简洁地回答:是的。他作出了自己的抉择。无疑,德瑞曼是一名斗士,而卫斯勒选择了另一种沉默的方式进行抗争,他在暗地里默默地保护着这位为理想而战斗的作家,不惜付出高昂的代价:他的政治生命结束了,甚至于,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付出真正的生命都有可能。这不是一个声明显赫的大人物,可他拥有一个真正高尚的灵魂,他令我们模糊了历史背景的沉重与灰暗,使人性的闪光得以彰显。
 
      先进也好,倒退也罢,一切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在时间的洪流面前都是脆弱的。历史的艺术再现不是为了粉饰或鞭挞,而是为了防止重复的错误。经过沉重的二十世纪,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醒来,多一些反思,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也许在现实中,卫斯勒般的壮举少之又少,但我相信源自人性的与慈悲与良知永远都不会被掩埋,追求梦想和真理的脚步也永远不会停下。
 
( 时间:2013年7月9日    作者:果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