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南传与北传的异同
时间:2013-06-27 19:39       作者:邓殿臣      点击:

编者的话:

1.    邓殿臣先生锲而不舍对上座部佛教经典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他在这个领域的辛勤耕耘为我国的南传佛教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    关于学习巴利语的意义和巴利三藏翻译工作的重要性,邓殿臣先生讲得非常透彻。

3.    文章的巴利语部分如不能正常显示,因网页字体故障,请下载巴利语的字体安装。

4.    有心学习的阅读者请参照《邓殿臣选集》20133月版。

南传与北传的异同

邓殿臣老师讲于199512

    我们经常讲的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或者叫做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或者叫做汉藏语系的佛教和巴利语系的佛教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南传佛教,这是西方人起的名字,以前我们叫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西方人尤其是英国的学者起个名字叫南传佛教。就是指亚洲的南方、南部,斯里兰卡、缅甸、 泰国、柬埔寨、老挝和我们中国云南傣族地区。在亚洲的南方,信的都是南传佛教。地域上也是形成一片连在一起的。我们的西双版纳和缅甸的掸邦也是连在一起 的。所以它们就形成一个上座部佛教文化圈。北传佛教大家都知道了,以中国为核心,从一世纪左右传到中国来以后又传到越南,四世纪又传到朝鲜,从朝鲜又传到 日本,从内地又传到西藏、蒙古这一带。中国、朝鲜、日本、蒙古这几个国家在亚洲的北方,我们就叫它北传佛教。

虽然我们叫它南传佛教,或者叫上座部佛教,这里叫大乘佛教,实际上是一种思想、一种文化、一种宗教、一种哲学思想、一种教义,最基本的东西都是一致的, 仅仅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的两个流派。据说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的时代,佛教举行第三次结集,结集后派了九个使团到国外弘法,有第六个、第八个、第 九个到了南方,这样开创了这个系统,我们叫它南传佛教。后来公元以后,第四次结集以后,就是马鸣菩萨写了一本《大乘起信论》,大概首先提出“大乘”这个名 字的是《大乘起信论》。传到北方来叫北传佛教,所以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从根本上来讲是一样的。

另外南传和北传互相也不是绝对分开的。比如我们中国叫大乘佛教,或叫北传佛教,北传佛教的僧人用的律叫做四分律,实际上应叫“Dharmagupta” 是小乘佛教的,大乘实际用的是小乘的律。四分律是法藏部律,法藏部是小乘,是上座部。大乘用的律就是上座部的律,是南传佛教的律,这就说明大中有小。另 外,再说中国的比丘尼,在公元四世纪中期以前没有如法如律的比丘尼。比丘尼受戒,一定要二部受戒。一定要从大僧受戒,就是从比丘受戒,另外还要从比丘尼受 戒,这才算如法如律。在公元五世纪以前,我们这个比丘尼的传统不完善,没有二部受戒,就是没有比丘尼。是在公元433年, 斯里兰卡来了十几位比丘尼,以铁萨罗为首的比丘尼给中国的三百多比丘尼授戒。从那时候开始我们才有了正式的如法如律的比丘尼。这说明我们的比丘尼是五世纪 中期从南方传来的。中国佛教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男女居士,比丘尼这一半是从南方传来的,是五世纪以后才传来的。另外,一些重要的大僧,高僧,学者, 比如说龙树的弟子提婆,叫?ryadeva 有人说他是印度的,实际上他也是斯里兰卡一个王子,后来跟着龙树。还有不空,大家知道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不空也叫不空金刚,开元三大士是 传入我国密宗的三位重要的导师。另外,不空也是一位很有名的译师、译经家,不空这个人也是斯里兰卡人。他是公元八世纪初到中国来的,跟着金刚智来的。这也 是说明中国盛行的大乘佛教里面使用的律是南传的律,比丘尼的传承是从南传引进的,有些著名的高僧、学者实际上是从南方来的,是从小乘国家来的。这说明大中有小,中国大乘佛教里面包容了很多上座部的东西,南传的东西。有人把四阿含也说成是小乘的东西,这当然不科学了,这应是南传、北传,大众部、上座部共同遵依的经典。

南传佛教也受到很多大乘佛教的影响。大概在公元前二世纪,那时候佛教还没传入中国,公元前二世纪、公元前一世纪,印度一些大乘的思想就开始影响到那里。 到龙树、提婆以后,传入斯里兰卡的叫做方广派,所谓方广派就是大乘思想,在那里也是有影响的。另外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国家有一种经叫做守护经,叫“pirita”, 这个经我看到了,非常象我们国家密宗的东西,象藏传佛教。这说明南方国家也是受了大乘佛教的影响。我的意思是说不要把问题看得那样绝对,北传佛教有中国、 朝鲜、日本、蒙古这些国家,包括越南,这些国家都是大乘佛教,南方那些国家是小乘佛教,这种分法不要分得很绝对,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另外,这种分为南传佛 教和北传佛教,分为我们经常说的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这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就说从公元一、二世纪以后吧,到现在两千多年,我想到21世纪以后会汇合一致的,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嘛,现在就在合拢,门户之见现在正在逐渐被消除。所以我第一个要讲的观点就是,南传和北传相同和相通之处还是很多的,基本是一致的,要讲清这个道理。

南传和北传究竟有什么不同呢?有没有必要起这两个名字?

我这里分成四点来讲南传、北传不同:第一,时期不同;第二是地域不同;第三是经文不同;第四是教义不同。最后讲一讲他们的特点,南传、北传各自的特点。

第一、时代不同。只要懂一点佛教史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我们所说的小乘佛教,也就是说南传佛教,要比以中国为核心的大乘佛教早了三百年。它是在公元前三 世纪举行第三次结集的时候开始的。从第三次结集开始派出使团到国外弘法,佛教才开始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性宗教。教史上讲派了九个使团出去弘法,其中的第九 个,是以阿育王的儿子玛亨德为首的。玛亨德的师傅叫做目犍连子帝须,第三次结集就是在这位大长老的指导下进行的。玛亨德带领一个使团被派到斯里兰卡,他们 一行七人到了斯里兰卡。当然在那之前,听说佛陀曾三次到楞伽国,这些都没有确实的根据,我们就不去讲了。正式有文字记载的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斯里兰卡很 快就成了一个佛国,而且完全印度化,全民皈依,国王也在自己的花园里建立大寺,很成功。而且玛亨德过了不久也把他的妹妹请到斯里兰卡去,她叫僧伽弥达,是 一个很有名的比丘尼。阿育王的儿子和女儿都出家了。他这个妹妹到斯里兰卡传授了尼戒,比丘尼僧团建立起来了。第九个僧团传法很成功,而且比丘、比丘尼戒都 传授了,很健康的僧团,很完全的僧团,很完善的僧团。

第八个使团,佛教史上说到了金地,金地是现在的缅甸、泰国南部孟族人居住的地区,据说第八个使团也取得了成功,但是没有记载,没有什么文献说明这个问 题。但第九个使团是讲得很清楚的,斯里兰卡有部大史讲得很清楚,阿育王的王子如何带着七个人去传播佛教,他妹妹如何去传播了尼戒,都很清楚。就是说,南传 佛教是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的,那和我们北方一比,当然早了三百年。所以说时期不同。而且传过去以后,南传佛教很保守,一直坚持它那一套东西,不思改变,到 现在他也是那一套,以后还要讲到。所以南传佛教的历史比较悠久,比较早,是早期佛教。而中国北传的呢,晚了三百多年。这是第一,时期不同。

第二:地域不同。这个我们讲得很清楚啦,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所以西方人起了这个名字,南传佛教,北传佛教,或者叫南方佛教、北方佛教。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不好这么叫,小乘佛教是对南方佛教的贬称,是大乘佛教兴起时把原来部派佛教原始佛教都贬称为小乘佛教。

第三是经文不同,佛经不同。他们使用的是巴利三藏,是一套非常完整,非常系统,非常古老的一部巴利三藏。从公元前三世纪传入以后就是这部经,到现在两千 三百年没什么增减。据说这部经也是阿育王的儿子玛亨德带去的,凭着记忆带去的这套完整的巴利三藏,律、经、论三藏,没有形成文字,如何记录下来的以后再 讲。他们是把律放在前面,南传重律,北传重经、论,咱们很多都是论的东西。他们很重律,对律看得很重。巴利律我们是没有的,中国汉语是没有的,从来没译成 汉语。当然它与四分律和五分律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是毕竟是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经是五部经,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前面的四部相当于我们的四阿含,长部、中部相当于我们的长阿含、中阿含,他们的相应部、增支部相当于我们的杂阿含、增一阿含。他们的经是五部,我们的经四阿含只有四部,没有小部。

论,他们是七论。这七论我们也都没有,我们这七论都没翻。这说的是他们南传的经典,是律、经、论。

我们北传的汉藏语系经典就杂多了,丰富多了。除了四阿含还有很多。我们这些经他们也没有,他们从来也不提,什么金刚经、法华经、楞伽经、维摩诘经、净土 三经,他们也不知道。他们认为“大乘非佛说”,以前有这样的偏见。北传的说他们是小乘,贬低他们。他们认为“大乘非佛说”,你们那些根本就不是佛说的,根 本就不承认是佛说的,所以他们也不去了解,他们很鄙视这些东西。所以成见就是这样形成的。象我说的法华经,这些菩萨他们根本就不提。这些经他们也没有,一 直到现在他们也没有。也许有个别学者意识到需要了解大乘佛教,需要译经。我看到有几部经译过去,心经译过去了,金刚经译过去了,有僧伽罗语的了。这是很少 的,大部分都没译过去。我们汉语的大藏经大约六千多卷,量多得多了,他们就是那经、律、论,那套巴利三藏。但是,他们这部经是比较接近于,不能说就是等于 原始佛教时期的佛说的那些经,但是可以说最接近。这种态度比较客观。梁启超先生也是这样认为的,包括太虚大师也是这样认为的,它们更接近于佛陀当时讲的那 些经,可以说是佛陀语录。如果我们致力学佛教的人不懂那些经,那根本就不能了解佛教那些根本的东西。因为它都是巴利语,当时佛陀讲经用的就是类似于这种语 言。他们现在讲经,还是讲的这种语言。我们是经过翻译的手续,有的是从中亚的译本翻过来的。这里面当然会有一些失真失本的地方。他们说“大乘非佛说”,我 们也不能接受。佛说只要符合三法印就算是佛说,不必去追究它,你不必非得去究这部经是在什么地方说的,那部经是在什么地方说的。当然六祖坛经不是佛说的, 这是事实,这个我们承认。

经文不同,记录经用的语言当然也不同了。他们用的是巴利语,从玛亨德第三次结集以后,公元前三世纪传入时就用的是这种语言,到现在没变,一个字都不许 变。我们这里大概是公元二世纪,两晋南北朝的时候开始翻译成汉语,原来文字的没有了,只保留在汉语里边。所以他们的经是巴利语,我们的经是汉语和藏语,汉 藏语。因为这一点,北传佛教又叫汉藏语系,汉藏语系的佛教,南传佛教又叫巴利语系佛教。由于地域的不同,又叫作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由于佛经使用的语言不 同,佛经的内容不同,所以有时也叫作汉藏语系的佛教,南传佛教又叫作巴利语系的佛教。台湾的印顺法师,他的一本书里谈到,巴利语系的佛教代表了佛教的早 期,汉语系的佛教代表了佛教的中期,藏语系的佛教代表了佛教的后期。我认为印顺法师的说法比较客观实际,比较符合历史实际,代表了佛教的三个时期。这是第 三点,经典不同。

第四是教义不同。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这些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毕竟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最主要集中在两点。一点就是,我们中 国把佛有点神化了,他们南传那些国家把人看得很高,我们把神看得很高,他们认为人比神还高。而且我们认为三世十方有很多的佛,他们就讲释迦牟尼一个佛。他 们的寺庙里就这一个佛,没有什么三世佛、药师佛,没有横三世、竖三世。他们的庙很朴实、很简单,有一棵菩提树,一座舍利塔,有一个佛殿。佛殿里就一个释迦 牟尼像,释迦牟尼像前面有两个侍者,也不是阿难、迦叶,是舍利弗和目犍连,没有别的佛像,很少看到别的佛。

另外在修持方面,南传讲自超自度,断烦恼证罗汉。咱们大乘北传佛教自利利他菩萨道。上求菩提,下化众生,讲菩萨道,讲菩萨救世讲得多。尤其是地藏菩萨, 有些菩萨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涅槃,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们就是讲罗汉,释迦牟尼佛就是罗汉,他们称颂的佛号里面佛就是罗汉。我们讲菩萨道讲得多。大概就 是因为这一点,所以把他们叫作小乘。认为这样太自私了,只为了自己的解脱,自己奋发进取而忽视了普度众生。我们大乘佛教讲慈悲救世,菩萨道讲得多,这大概 是说他们是小乘的最主要的根据。如果从“七佛通诫偈”来看,“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都是一样的,都是行善。我们强调众善 奉行,他们强调自净其意,断除自己的烦恼,去掉自己的无明,证涅槃,证罗汉果。所以他们有些林居派在山中静修都是这样的。我们这边强调弘法,讲普度众生, 讲慈济。我觉得,我们讲慈悲济世固然是很好的了,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慈悲吗,固然是很好的啦。但是断除烦恼,去掉自己的无明,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也是无可非 议的,也不应因为这一点说它是小乘。他们在断除烦恼、去掉无明上来修行,这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自净其意,怎么能普度众生啊。他们这也是很有道理的。

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各有一些什么特点呢?上座部南传佛教的特点是古朴,古老朴素,朴实无华,真纯,它保留了原始佛教的东西,真实、纯粹,保守,不思进 取,不思改进,对发展比较保守。以中国为核心的大乘佛教,宏富、精深、失本,不是失真,失去了本来的一些东西,象日本僧人结婚,这就是失本。原始佛教时 代,和尚怎么能结婚呢?失去了原来的本来面目。

南传的特点具体说明:

第一,南传的这一套佛经,佛典,巴利三藏,两千三百年了,传入以后一个字都不增,一个字都不减,还是用那一套巴利三藏。北传的汉藏语系的经增加了很多, 不断地增加,到清朝出的龙藏就很多了。这例子说明它保守,当然也说明它古老,也说明它真纯,它比较接近佛陀时的语言。

第二,受戒仪规基本保留了佛陀时代的形式。佛陀时代一开始叫善来比丘,说你来吧,“Ehi bhikkhu”, 就算受戒了。现在以斯里兰卡为首的泰国、缅甸这些国家受戒的仪式和佛陀时期的差不多,有些近似。比如我看他们受戒的人站在那里,要被传戒和尚问一连串的问 题,都是用巴利语。传戒和尚问你是人是鬼啊?是不是两性人啊?男的女的?是不是负债人啊?这些问题都是佛陀时代的一些问题。而且受戒的人人要穿上王子的衣 服,戴上王冠,打扮成王子的样子。释迦牟尼不是王子出家吗?可见受戒依然恪守佛陀时的古制。

第三,林居静修。林居派就是在丛林里面,山洞里面,不和社会接触,不和人来往。我曾经去看过他们林居派的僧人,我看过一个叫做椰林静修区,在一个小岛 上,简直是一点人的声音都没有,非常静,就是一些小亭子,他们就在里面静坐,打坐修止观。而且有些外国人,有捷克斯洛伐克的,有德国的到那里去修。在佛陀 时代,也是有比较偏向于修头陀行,象大迦叶,我们念“Jiaye”,应念“Gashe”,他的名字是“Kassapa”。 大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这个人就是离群索居,佛陀涅槃了他也不在,他也不去看。他很少与外人交往。佛陀时代就有些比丘喜欢自己独居、独处。林居派的僧 人现在还有,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柬埔寨都有林居僧,脱离社会,世上的事情一点都不管,连讲经说法这些事情都不做,就是自己在那里修持。当然有人供 养,他得吃饭,当然他也不做饭,有人供养。这也是说明它古老、真纯、保守,延续了佛陀时的一些制度。

第四,雨季安居。南方这些国家只有雨季和旱季。雨季大概相当于我们的七月份,七月份到十月份雨比较多。雨季安居也是佛陀时代定下的一条古制,人家别的宗 教都雨季安居,你佛陀怎么不安居,别人提出这条建议来,释迦牟尼就定出雨季安居。就是安居期间不要出去,就是在庙里修持,探讨佛理,不要出去游化。当时佛 陀定这种制度可能有一些根据的,比如雨季会毁坏一些东西啦,现在也还是这样。

第五,半月说戒,叫布撒,Uposatha。布撒日,比丘聚在一起说戒,就是念那些戒条,看自己犯了没有。实际上我说就是生活检讨会,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也是佛陀时的一条制度。半月说戒,也是都用巴利语。

第六,三衣点净。三衣就是僧人的三件衣服,叫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僧伽梨就是比较厚的两层的袈裟,平时不穿,比较冷的时候,或者外出时穿。还有普 通穿的袈裟,还有下身穿的,三衣一钵,意思就是说东西很少,就这三件衣服,一个饭碗。这个三衣是很重要的,关于三衣在戒里面规定了很多,袈裟怎么披,右肩 要不要偏袒,还是双肩,两个都盖上,规定得非常细。缅甸为这个事情进行辩论。可见三衣对他们很重要,这是僧人的象征。斯里兰卡的僧人还俗了就叫脱袈裟,平 时不能脱,无论什么时候都得穿着,睡觉时也要穿着或盖着,洗澡时也不能全脱下来,至少要系上个带子。你要全脱下来,就还俗了。有些戒心不净的僧人,四众也 供养,他们供养的是他的袈裟,三衣是很神圣的。点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袈裟做好穿以前要点净,处理一下。怎么点净呢?本来佛陀在世时可能就是把它弄脏一 点,弄个记号什么的。意思是破其新,要不然就是穿上新衣服了,产生贪着。现在这一条还继续实行,有的人就是在自己穿上的新袈裟角上弄点什么东西,用墨汁或 柳枝什么的。另外这种办法使它有了记号,要不然大家都一样,分不出谁是谁的。这就是点净,即把新袈裟处理一下再穿。现在他们还这样,佛陀时的三衣现在还这 样。有一个长老曾经说,全世界还没有象我们袈裟这样的服饰,这样的衣服啊,两千五百年而不变。现在服装日新月异,可他们这个袈裟两千五百年不变。佛陀在世 就是这样子,它的尺寸都是有规定的,颜色也是这样的。所以,这也是它沿袭古制,也是说明它古老、纯真、保守,不变,一点都不能变。当然他们南方的气候条件 允许他们这样做,我们北方没办法了,我们一直穿袈裟,要冻死了。

第七,托钵乞食,过午不食。托钵是南方的一个特点。斯里兰卡还不太明显,到了缅甸、泰国,僧人排成队到店里去,只要把钵放在那儿不用说话,人家就会把最 好的饭菜放到碗里面。托钵,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化缘了。早上一次,中午一次。佛陀在世时,当时就是这样子托钵讨饭去。过午不食,这也是佛陀在世时定下来的。 可能当时也是有个理由,天黑了去托钵乞食,把人家吓一跳。后来佛陀作了一个规定,过午不食。南方国家严格实行过午不食。午斋一定要在十二点以前,十二点以 后就不许吃了。当然如果你十二点以前开始吃,吃到过了十二点以后那倒没关系,你不能在十二点以后开始吃饭。而且信徒对僧人监督作用很大,一方面是信徒非常 尊重、敬仰僧人,另一方面他们又监督这些僧人。如果看见一个和尚下午到商店买面包什么的,那就会问这人是不是回去要吃。所以僧人不敢,很害怕信众的监督。 我们现在有些中国的僧人在斯里兰卡学习,有一个叫法庆的僧人,他是前几年去的,住在寺庙里,他去佛学院上课,上完课回去就过了十二点了,寺庙里就没有他的 饭,不能给他饭吃。寺庙对他很好,但这一条不行。他没办法,只好到别的地方,到中国招待所去弄吃的。这种过午不食他们绝对不能破。三净肉,大家都知道,南 方这些国家吃饭,只限时间,不限品类,你随便吃什么都行,不一定限得很死,吃什么都不管。吃荤,吃肉,吃的肉叫三净肉,净肉。什么叫三净肉?不见,不闻, 不疑。我吃牛肉,我没看到这头牛是为我杀的,反正它已经被杀死了,我不吃,别人也吃;不闻,我没听说,谁给谁杀了头牛;也没怀疑这肉是否专为我而杀的。要 以三净为基础,吃三净肉。就是说,肉他们是吃的,但吃的是三净肉,是不见、不闻、不疑的肉,他们是吃的。所以说只限时间,不限品类。这一条也是和佛时的祖 制一致的。佛时候没有说不许吃肉,中国现在吃素,是从梁武帝开始的,梁武帝以前也吃肉。少林寺的和尚都是开戒的。他们这些国家是从古到今什么都吃,你给什 么吃什么。实际上,佛陀释迦牟尼是吃了猪肉害痢疾去世的。他吃的叫Sukaramamsa。这说明南方国家现在吃肉是符合佛时的规定,没说不能吃肉。佛吃的东西叫Sukaramamsa,意思是猪肉。这个词还有一种意思是菌类,蘑菇,所以有人说是菌类,很难消化的蘑菇。我看是猪肉,一个叫Cunda的 铁匠给他吃的,给他吃时他说,这东西不好消化,给我吃了算了,剩下的不要给别人吃,埋掉算了。本来佛陀就肚子不好,吃了这个东西之后拉痢疾就去世了。在吃 饭上是托钵乞食。他们僧人吃饭有三种办法,一种是托钵乞食,一种享用信徒的供养,信徒把饭送到庙里来,他们都有护法会,排队哪一天由谁送饭,到时候就送到 庙里去,斯里兰卡这种情况特别多。我在9394年在一个庙里住了一年,我们也经常吃到这种斋饭,因为他们吃得剩下了,就给我们吃了。信徒送去最好的饭给僧人吃。十二点以前两顿,早饭和午饭。再就是庙里面一般不做饭。托钵乞食,过午不食,三净肉,这也是佛时的古制,也是古老、真纯、保守。

第八,随身八物,就是佛陀时代僧人随身带着的八件东西。三衣,三件袈裟:一个外面的夹衣,一个单衣,一个下衣,三件衣服;针线;腰带;钵,吃饭用的碗; 剃刀;滤水器。佛陀时代僧人出门随身带的八件东西,因为他出去,有时要好几天。三衣是必要的,要带,钵是吃饭用的。剃刀,因为他规定头发胡子不能长得太 长,要剃。滤水器是喝水用的。渴了喝河沟里的水,喝水时要过滤一下。一个是卫生一些,一个是保护水中的幼虫,怕把幼虫喝进去,喝进去就是杀生啊。我们读佛 经都知道,他们随身都带着八物。到现在南传那些国家还是带着八物。有必要吗?比如说滤水器就没有必要,肯定他们不会喝河沟里的水啦。可口可乐、雪碧,他们 什么都有,但滤水器他们还带。而且包成一个包,包着八样东西,无一例外。

随身八物之外,再附带讲一讲齿木,Dantakattha,danta是牙,kattha是木。就是刷牙用的,在佛陀时代有句话,佛陀说过,我同意你们用齿木来刷牙,齿木也翻成杨枝,不一定用杨木的,别的木的也可以。佛陀说,应嚼杨枝,嚼杨枝有 几种功德,可以刷牙,可以除去污垢,可以使嘴不臭,可以使眼明。他说过这种话。佛陀时代是刷牙的,刷牙用的齿木我从斯里兰卡带来了一点,他们僧人现在刷牙 还是用齿木。(展示)这就是齿木,一种树棍,一头砸成纤维。

第九,用棕榈的叶子当伞用,棕叶为伞。佛陀时用这个遮阳或避雨。现在斯里兰卡有一派僧人,叫罗曼那派,这一派僧人不打伞,就用这个叶子。我看了看,他们 弄得也可以开合,也不错。一出门他们就拿着叶子,别的人拿伞,他们这一派僧人都拿这叶子,一看就知道是这一派的。现在各种各样的雨伞多得很,他就用这叶子 当伞用。这是棕叶为伞。

第十,腐烂药,医药。佛书上规定,吃饭托钵,日中一食;穿衣穿三衣civara;睡觉树下一宿;有了病吃腐烂药。所谓腐烂药就是牛尿泡上柯子,也叫白果,(我查了这个字)。腐烂药现在不是很普遍,但还有人用。佛陀时期为减少人民的负担,他生活很简单,有病这样治,睡觉在树下,吃饭是日中一食,穿衣是粪扫衣。

第十一,礼敬如法。斯里兰卡是这样,在家人都要给出家人行礼,哪怕你是一个几岁的沙弥,我是八十岁的老翁,我是在家人,他出了家,我也要给他磕头。在公 共汽车上有僧人的专座。总统当选以后,要在法师面前,在佛牙殿宣誓就职。僧人之间按戒腊,按受戒时间,比如说,我受戒十年了,他虽然比我小,可他受戒十一 年了,我得拜他,因为他受戒比我早,他就是我的兄长。这个礼节也是很普遍的。我曾经在寺里见到一个僧人去看另外一个僧人,他一进门就拜那个僧人,那个僧人 说,你搞错了,你的戒腊比我长,因此他坐在那,他给他拜。僧人之间的礼法是按戒腊的多少,是按受戒的年龄,以此来说你多少岁,多少岁,现在的年龄不算。礼 敬如法,这也是佛时候定下来的一个规定。

第十二,居士护法。一座寺庙,周围的信众组织一个护法会,很多活动都是由他们来搞,刚才讲的供斋就是一个例子。在泰国和缅甸,托钵的现象很多,一到吃饭 的时候都去托钵的。斯里兰卡托钵也有,但很多人都是靠供养,信众轮流去给送斋饭去。寺庙里因为不生产,都靠世俗社会来供养,居士护法。这也是一个特点。佛 陀时期就是这样子。佛陀时有些长者,有些国王,如大家都熟悉的给孤独长者、滨毗萨罗国王、波斯腻王,这些都是护法,都是大护法居士。要是没有这些护法,佛 教也不能发展,所以俗人要护法,居士要护法。

第十三,不学北传。他们对大乘佛教不知道学习,说明他们保守,而我们中国大乘佛教有这方面的意识。我们派了不少僧人去斯里兰卡,到泰国去留学。太虚大师在1936年 就派了五比丘到斯里兰卡去。我们意识到上座部佛教的重要,要到那里去学习。而他们那些国家保守、傲慢,他们不愿意学大乘佛教。我说的不是绝对的,是大部分 人。你一给他讲大乘佛教,他就讲和尚结婚。这个日本把我们的名声弄得很糟糕了。其实日本十二世纪以前和尚也不结婚,就是有一个宗派,净土真宗他们结婚,以 后就都结了。但日本的比丘尼不结婚,和尚都结婚,老婆、孩子住在寺庙里面。而他们(斯里兰卡)就认为大乘佛教就是和尚结婚。我们大乘佛教有这么多的经典, 这么多的学问,这么丰厚的文化,这么多的学者,他们没有意识到要好好学习。我们大陆的,台湾的,新加坡的华人,泰国的华人到那里去的比丘、比丘尼,在斯里 兰卡学佛教的就有四、五十人,现在还有去那里学的,有的读学位的,有的学佛教的。大陆去的比丘尼没有,台湾去的比丘尼有几个。他们却没有派到我们这儿来学 习的,我就给他们的长老说,你应该派人到中国去学,学汉语,学佛教。他们还没有这样做,说明他们保守。他们认为他们那个就是整个佛教,就是最纯正的佛教, 别的都是非佛说。这也说明他们保守。

我上面用十三小点说明这么一个问题,说明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的特点:古朴、纯真、保守。古朴是古老朴素,纯真是真正纯洁,但是保守。这是和我们北传佛教比较而言。

北传佛教,咱们中国的佛教丰富、宏大、精深,失本,和原来改变了。举个小例子,有些经里有翻错了的地方,用语言翻译方面的例子来说明问题。比如说僧人圆寂后火化,我们叫“荼毗”,这是一个错译,错在哪里呢?巴利语有一个词是“jhapita”,翻译成汉语应该是“茶比”,这是对的,因为是译音。但有的人觉得不过瘾,翻译成“荼毗”,什么都不是了。现在到处用“荼毗”,要稍微学一点巴利语就会知道这是个错误。这是语言方面的一个例子。还有一个例子,盂兰盆会,“盂兰盆”是译音,叫“Ullambana”,翻成“盂兰盆”可以,是音译。但用这个“盆”字跟盆没有关系的。当我们在斯里兰卡跟一个法师说到这个事情时,他从台湾回来的,他说:“哎呀,怪不得在台湾715用那么多盆呢。”其实与盆没有任何关系。“Ullambana”是倒悬,脚朝上,倒悬,受倒悬之苦,目连的母亲在地狱里受倒悬之苦,他要救他的母亲,佛陀说,你向十方僧众供斋。这跟盆没有关系。还有咱们说的观世音,“观世音”也是错译,巴利语“Avalokitesvara”,翻成“观自在”是对的,结果翻成观世音,就错了。所以玄奘法师翻译成“观自在”。但是大家用了这么多年了,也不用提这个事情,也改不了,就算了。

上面讲了那么多,说明南传和北传之间相异的地方。南传佛教古朴、纯真、保守,北传的宏富、精深、失本的地方,有点修正主义。不同的地方讲了四点,这是第二个大问题。

第三个问题讲讲了解、学习南传佛教的意义。

我们中国了解和学习南传佛教是有意义的。如果不学,我们了解的佛教就是片面的。我说的这话不只是对我们中国人,也包括那些南传国家,他们了解的也是片面 的。因为南传比较接近原始佛教,只有了解了南传佛教,才能了解原始佛教的一些情况,才能知道佛教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怎样演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