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读书周朗诵分享 2012-06-08

读书周朗诵分享


 

初夏的傍晚,群山环抱之中一片静谧。短短的读书周匆匆而过,留下意犹未尽的人们,朗诵,分享沉浸于经典与智慧中的收获。


 

 

 


 

 

朗诵分享活动由来自河南的云林师主持。第一位分享者是来自四川的东北法师圆忍。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香格里拉风光,“鲜艳的绿柳,猩红色和金黄色的岛庙,羊毛般洁白的云从印度越过群山奔驰而来,衬得深蓝深蓝的天空分外明显……”。在这里,修行者们过着平静祥和的生活,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一切都是如此和谐。短短的五分钟很快过去了。


 

 

来自河南的明辰师与大家分享自己读《佛说法灭尽经》的感悟。他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经中提到,在法将灭尽的时代,诸菩萨声闻真修道人犹精进不已,“憐貧念老、鞠育窮厄,恆以經像令人奉事,作諸功德、志性恩善,不侵害人,損身濟物不自惜己、忍辱仁和。”然而对这样的修行者,“眾魔比丘咸共嫉之,誹謗揚惡,擯黜驅遣,不令得住。”

来自河北的果殊师念了一段宗萨仁波切关于金刚经的开示。“见地是一种决定,是个结论,这意味着有个人在总结,在决定,有个人有某种见地,有个主体。……佛最特别的特点就是他没有见地,或者,我们可以说他拥有没有见地的见地。然而,没有任何特别的见地,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为所欲为,不是这个意思。……


 

 

他说,这一段开示让他体会到,大乘佛法的精髓是一种“减法”,而闻、思,修行最终是为了减少执着。回想从出家前到现在的过程,自己产生过种种烦恼。看了这一段文字,才知道那不过是人从一种执着跳到另一种执着。


 

接下来,来自西安的宗乘师与我们分享了星云大师所著的《释迦牟尼佛传》中关于佛成道的一段描写。他说,这一段文字让自己感受到如果修行者不努力保持自己的正念,以此正念为所依业处,来保护自己免受贪嗔痴的伤害的话,那我们也就没有什么资格称自己为修行者。

慧舍师读诵了一段《入菩萨行论》。以及一位名叫佩玛丘卓的比丘尼对《入菩萨行论》进行现代诠释的话。他说,以前总感觉要发起菩提心不知道如何入手,采用怎样的方法。看了《入菩萨行论》的诠释以后才知道,随喜他人是可以培养自己的慈心的。我们可以走到户外去,对来往的人们发起真诚的随喜,为他人的快乐而感到欣喜。这种练习可以作为发起菩提心的前行。


 

他说,平日修行中,帮助他人的时候会觉得和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相违;或者有求福报的想法。这样做事,其实是在加强我执,是背道而驰。读了这段文字之后,才知道行菩提心之前应该先多发愿,首先在心里培养发起这样的意乐,平时多随喜他人的功德。

演智师分享了憨山大师语录;明耀师分享了圣凯法师关于表达信仰的开示。圆谛师用藏文背诵了《佛子行》。学僧们捧着书本,轮流诵读,分享自己遨游书海的心得。


 

 

 

 

短暂的两个小时很快过去,应主持人云林师之邀,隆藏法师最后一个分享了他的读书心得。他满怀感情地念诵了南传经典中的一首《达拉布札长老偈》:

何时如我愿,独居山洞中;

修观无爱欲,知法无常性。

不知到何时,才可如愿行?

何时得出家,著破袈裟衣;

灭除贪嗔痴,无我无爱欲。

居住野林中,生活得惬意。

此身无恒常,旋转病与死;

老死来折磨,应当观如是。

无畏林中居,何时遂我志?

诸爱生恐怖,招至种种苦;

当以智慧剑,将其尽斩除。

何时如我愿,得志如上述?

以狮为坐骑,圣智为利剑;

斩杀众魔军,何时遂我愿?

我愿德高尚,坚定不变异;

勇猛求精进,克制己根器。

不知到何时,方可达此境?……

达拉布札长老出身于王舍城中的歌舞伎人之家。青年时学舞蹈,后成为了伎人。他曾带五百舞女到各地表演。某日伎人们来到王舍城,达拉布札便去拜见佛陀。他向佛陀问道:「我的师傅曾经告诉过我,凡以舞蹈悦众者死后可以生往天堂,世尊以为如何?这是真的吗?」佛并未回答他,他再问,佛仍然不语,四次发问后,佛才开口说:「世上的人大都因贪、嗔、痴,以及放逸行为,死后是一定生地狱的;但他们都自以为可以生往天堂。」达拉布札听佛这样说,仔细一想,五内感动,失声痛哭。问他为何如此伤心,他说:「我的师傅骗我了。应该听从佛的教诲才对啊。」于是他出家修观,成为了阿罗汉。

这首偈子充分的表现了达拉布札长老立志解脱的向往之心和情怀。隆藏法师说,早年刚出家时,读到达拉布札长老的偈颂,感动的热泪盈眶。

“……我愿求真义,独自山洞居;

无日晒风吹,无倦无渴饥。

无虫无蚊蝇,何时遂我意?

佛陀大圣智,宜讲四圣谛;

四谛难目睹,心当定守一。

我何时生慧,解悟此圣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