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宁铂老师河南佛教学院讲座自由问答之二 • 心理学 2012-07-10

 

明辰师:我想请教宁铂老师,基于您的心理学经验,如果一个人内心特别敏感,很多细微的动作都能引发他很多联想,这样的人应该怎样开导?

 

宁铂老师:这样的例子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引发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同,而且涉及到个人隐私。如果当事人愿意和别人分享他的隐私,我们才有办法帮助他分析原因。

 

明辰师:主要就是他心比较细,一个小的动作就能引发他想很多。

 

宁铂老师:心细这件事情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并不会产生错误。不如理思维这才是错误。譬如禅修者,他们的心思也非常细致,对许多细微的事件都能了知,但是他们能如理思维,就不会因此产生烦恼。所以,心细容易着相容易生起烦恼,这并不是心细的原因,而是思维的方向错了。

 

明辰师:那么应该怎么样对治呢?

 

宁铂老师:这要看具体情况了。这就好比医学上遇见有人肚子痛,这就需要具体了解交流之后找出问题。当然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和世间心理学还是有所不同。心理学的临床实践中,往往首先给病人贴标签:“此人是某某症。”但实际上到了现在,他们也开始不主张贴标签。更多的是认为,我这件事情没想开只是这件事情,这一批事情没想通只是这一批事情,解开就行了。现代心理学采取的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佛陀所倡导的。

 

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心理问题无外都是烦恼。烦恼不外乎贪嗔痴。只要想办法解决就好了,这不是身体的病,肚子上长个瘤子之类的。脑子里的问题想办法解决就行了。

 

明辰师:那能请宁铂老师给我们分享一下您心理治疗中的案例吗?

 

宁铂老师: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心理治疗和普通医学治疗不太一样。普通医学治疗对病人的合作性要求不是太高。哪怕我不喜欢你这医生,但只要你水平够高,开对了药给我吃了就能治好病。所以我们会看到普通医学的治疗成功率是相对较高的。但是心理治疗不同,必须要求病人与医生合作。

 

世间的心理治疗是怎样的呢? 从医生的角度来看病人的问题,然后给病人讲道理,如果病人能够接受,并且愿意坚持下去,这就能解决问题。否则一般其他人没法帮助病人。因此心理治疗最关键的就是了解对方的想法,从对方的角度来客观地选择解决方法。这样一来医生与病人的合作性就很重要,所以心理治疗的成功率是比较低的。一般来说能达到百分之二十到三十就已经非常厉害了。

 

因为有的问题表面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要解决的话,需要病人自身的毅力,需要相当强的毅力。这对于世间非修行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对出家人来说,有戒行的话,戒行会把所有的心理问题扫得一干二净。留下的只是一些更细微的,不足以形成心理问题的烦恼,这就需要留给止观来打扫了。

 

因此对世间人和佛门弟子来说这个问题是不同的。你可以看到,许多佛门大德出家之前乃至刚出家时是有很多烦恼的。但是通过戒行的修行,完全就变了一个人。当然,对世间人就不能这样要求。世间人本来就不学佛,我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毅力来改变自己呢?这样他就会保护住自己一些烦恼。我学佛以后就知道,世间治疗尽全功的很少,一般都会留下一些问题,等待一段时间之后病人慢慢克服或者超越。像普通医学治疗中短时间治愈的情况是比较少的。

 

大家如果以后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学一点世间的心理学。这对于理解佛教、理解自己的烦恼都是有好处的。那个时候你会发觉,学佛之后再来看心理学会有很大的方便。特别是,你会看到世人有些烦恼的病例,从佛门角度来看就是一点点小问题。因此,如果大家受到过比较深刻的戒行训练,熟悉戒行中用来认识和解决烦恼的方法的话,至少自己解决自己的烦恼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把这些方法加以方便和包装,也可以用来帮助别人。

 

如果大家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话,一开始要好好学佛。可以以后再去学一点心理学知识。所以心理学的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明耀师:宁老师,我想请教,现代很多心理治疗都会给病人使用相当量的药物,但是心病还需心药医,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种情况?

 

宁铂老师:这个问题,我可以体谅世间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的困难。毕竟现代心理学只发展了不到两百年,而且他们的眼光主要聚焦在人的情绪调整,而没有充分了解隐藏在情绪后面的认知和行为。有的认知引起的问题,是脑子搭错了。只要给病人把道理讲清楚,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这是简单的。但是对于认知问题比较大的,譬如童年阴影导致的思考方法出问题的病例,心理学一般没有太好的办法。

 

原因是什么呢?作为佛门弟子我们可以思考得知,之所以有烦恼是因为我们有执着。而修行者的目标就是去除这些执着。但是,世间的心理学它和佛教的认知不一样。佛门中人找出来的执着,世间心理学会认为这是人应该有的,有何不可。这使得世间心理学的治疗不可能像佛教一样彻底找出问题。

 

举个例子。我知道有个朋友,非常想出家。到了寺院以后,法师说,看你现在的情况不是很适合出家。家里有孩子,还是好好在家学佛。但他非常坚定要出家。法师就说了,你在家带着孩子学好慈悲心,这也是为了孩子长成后出家做准备啊。结果居士就说了,我在世间工作,难道不会升起执着吗?

 

法师就问,什么地方会升起执着呢?居士说:我是个公务员。如果一直工作下去的话,我就得考虑怎么往上爬,怎么赚钱换大房子。法师就说了,你既然知道这是执着,那你不在乎不就完了。结果他回答一句:那怎么行呢。

 

所以这里从佛门角度看,就会知道他的执着在什么地方。但是如果从世间心理学来看,这是正常的。“人都是为了美好的生活而努力的,这没错啊”-- 这一句没错,就麻烦了。当然这不是批评世间心理学。我们会看到,尽管世间心理学有认知行为治疗,但是困境仍然存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得不使用药物来控制情绪。

 

我们要理解世间心理学工作者。他们也在非常认真地努力,但是确实没有办法。作为佛门弟子,我们应该知道,不学佛的人姑且不论,修行者只要有足够坚定的道力,依靠戒行是可以扭转心理问题的。当然,如果道力还不足,辅助用药来控制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还有一种抑郁是生理原因引起的,譬如遗传。这种人的神经递质代谢本身就失常,无需多少外界压力就会感到不舒服。这种情况,在世间人来说,一般是必须吃药的。有这种病的佛门修行者有不吃药的,是这个原理。固然身体有许多苦受,但是只要如实观察,让心解脱出来,不为苦所转移不就好了么?

 

但是,从在乎身体的苦,到不在乎身体的苦是需要很长时间的。需要经过内观的修行。所以这种情况一般是鼓励先服用一些药物的。

 

所以,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明耀师:世间心理学尽管不究竟,但是在面对居士的时候是有用处的。我们应该怎样学习才能较好地入手?

 

宁铂老师:是这样的。现代心理学是在近一两百年发展起来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系统,而在临床上真正比较有效的心理学源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把认知和行为治疗结合起来用于心理治疗的实践。

 

因为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所以尽管有很多正确的认识和方法,但是仍然有许多认识偏差之处。抛开偏差不提,认知行为治疗这部分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这里面涉及两块——错误认知图式和负性自动性思维。前者导致了后者。这两个概念正好对应着佛教中的“现行烦恼”(缠)和“随眠”。这样一来,包括贝克在内的心理学家,他们使用的治疗方法也就和佛教开始接近起来,疗效也就很快明显起来。

 

从佛教的角度来看,这是常识。烦恼有两种:随眠烦恼和现行烦恼。佛教里对付这两种烦恼的方法早就成熟了,我们不仅有理论支持,而且有实践经验。对付错误认知图式的办法是培养“慧”,把错误的看法挤出去。对付负性自动性思维的方法是“戒”,都是很有效果的方法。但是现代心理学在这一领域还在摸索中。一有什么新的研究结果,就是某某大师。

 

所以,作为一个佛弟子,首先要学好教理。将来想培养方便的时候再去涉足心理学。这样有高屋建瓴的好处,能帮助我们剔去心理学的糟粕,取其精华。世间心理学是可以花时间去学的,因为其中有大量处理具体心理问题的方法,和人交往处理关系的方法。社会心理学知识,例如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柯尔伯格、吉利根的道德水平理论都是现代实验心理学中的基础。这些都是我们佛门弟子非常有必要了解的。

 

有些人就问了,是不是现代心理学也有比佛门高明的一面呢?我认为不是的。佛教的理论比心理学要深刻得多,清晰得多。但是很遗憾,有许多好的经验和传承被我们丢掉了。丢了这么多年,连方便都没有了,不得不向外学,重新去把这些东西捡回来。这是我们佛门的耻辱,自己把世间的方法丢掉了,那没办法,只好向别人学回来,再用来帮助更多的人。这些临床的技巧,在佛教看来就是应用中的方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要学好佛学,这是根本,再去接受心理学的方便技巧。

 (整理者:牛顿     编辑:林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