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佛学答问——关于认识中的物质是否真实
时间:2011-12-13 09:36       作者:admin      点击:

 

师父:
      您好。抱歉打扰您。在听讲课过程中,有一个没有明白的问题想请教:
 
      在录音的第23分种至27分钟,您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所认识的东西,并非外在的客观存在,而是我们认识本身所呈现的一种内在的影像。当时您以两个论据直接否认了物质的存在性:1、刺激大脑特定部位可产生与认识外在时相同的觉知;2、如同从未从梦中醒来,无法判断是梦是真(我理解您说这个梦是建立在两个未知的基础上,第一,我们对六根六识对六境以外的未知;第二,对死后到生前整个过程的未知)。在30分的时候,您又说道:无论是否有一个客观的基础,但是就我们所看到的所认识到的,实际上是存在于我们认识之中的一种呈现。我十分赞同这个观点,自已也有所验证,但我不能理解您先前所讲的,物质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在后来你举到一个例子,我也相当迷惑,你说不同道的众生面对恒河水有不同的觉知。我认为这个例子也只能证实您30分钟时所提的那个观点,却恰恰证伪您23分到27分所说的观点。不管六道众生面对的恒河水究竟是什么,究竟产生了什么认知,他们都必定有一个对境,而这个对境是不存在的么?这只能说明我们的认识是虚妄的,而非物质是不存在的。我彻底凌乱了,我是不是悟性太差了啊?我该怎么理解啊?
 
  
 
 
您好!
 
“物质并非实存”,这个命题应当这样来理解:首先,我们应当理解什么是物质?我们如何确认我们理解中的物质的存在性?我们一般人理解中的物质(实际上是具体事物),是借助概念的定义和规定性,所限定的存在。比如苹果(从牛顿到IPAD,苹果的身影无处不在,所以我也借用它来举例:) ),我们借助“苹果”这个概念来理解这个事物,而概念的本身就对它形成诸多限定,这个限定和定义的过程,其实也是高度抽象舍相的过程。(因为实际上,我们面前水果盘里的这个事物,如果要把它的所有功用表现、性质、状态等等说清楚的话,那么我们需要无穷的语言来进行定义,而一旦我们真的这么做的话,也就意味着这样的一种定义活动彻底失败——事物竟是无法言说的!)因此,“苹果”是“苹果”而非“非苹果”,它的独立于其它一切“非苹果”的所谓客观实存性跃然而出。至此,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理解中的事物的客观实存,实际上是意识运用概念进行思维(分别)的结果。
 
所以,我们现在探讨的“物质(或更确切说事物)的实存”,实际上是分析反思我们的这种思维本身是否恰当。透过这种观察和反省,我们开始逐步认识到我们认识本身所存在的问题:我们把认识自身内的对象,透过意言分别,使它外化为外部的存在。而这种思维和认识是错误的。这种错误我们可以通过止观(或一般意义上说的直观也可以)来认识到。这是在“就我们所看到的所认识到的,实际上是存在于我们认识之中的一种呈现”这个观点的基础上来认识到的。
 
因此事实上,所谓的认识外的客观实存,实际上并非我们讨论的问题。因为,在我们现有的认识模式下来探讨这个问题是无效兼且无意义的,因为认识外的存在时我们无法亲证的。正如我们无法在没有视觉的情况下谈论颜色一样。(我所说的盲童困境,也有这方面的意义。)只有在智慧显现生起之后,真实实事才是被现证和亲证的。因此,对“外在物质是否存在”这一问题不应迷惑,正确的做法是悬搁(就像现象学所作的那样)。我们对此应重温并且努力思考佛陀在“十四无记”问题上所保持的尊贵的缄默,因为这些问题都会试图带我们走上歧途,去为并不存在或者没有意义的问题空耗精力和时间。
 
我们透过认识认识一切。因此首要的而且是关键的任务,是澄清自身的认识,认识到认识本身的真相,将认识从烦恼障和所知障中解放出来,这样才有可能建立舍染趋净的道德自律、同时又觉醒正知的圣洁生活。
 
因此,我们举例梦境,或者六趣所见不同,不是要否定外在是实存(这个意义上的实存需要悬搁),我们既不能因此说它存在,也不能说不存在,这个讨论本身就没有意义。我们借助这些例子,真正要否定的是,我们将自身认识内的对象,外化为我们用意言分别所确立的事物自性的实存性。就像我们否定梦中的苹果,并非实外在的真实苹果一样。仅此而已。我们仅就认识自身的澄清而努力。
 
以上回答,不知可否解决您的问题,如有疑问,再当讨论。
最后,谨就未能及时回复向您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