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智懿法師: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
时间:2013-01-18 19:24       作者:智懿法師      点击: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

 

---- 河南佛教学院2012年国庆精进佛七智懿法师开示之一

 

隆藏法师:我在此向大家介绍,今天晚上为我们做净土开示的上智下懿法师,智懿法师八五年毕业于台大哲学系,通晓梵、藏、巴利、汉、英、日等多种语文,大学时期曾为成大东哲社副社长、台大晨曦社社长。美国加州大学佛学硕士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佛学博士课程修毕。礼请伦珠梭巴格西为指导教授,专攻印度佛学,学习藏文、入中论、释量论等。先后从台大叶阿月教授学习梵文、唯识,从梵文文法学家 Hartmund Scharfe教授,及佛教因明学、密教学家Gudrun Buhman教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

九六年在美国法云寺妙境长老座下出家,为天台宗第四十六代法嗣,蒙长老嘱托代讲《天台摩诃止观》。参学中国大陆期间,先后于五台山蒙专弘格鲁派现观庄严论、中论的任杰老居士嘱托弘扬般若、现观庄严论。于北京蒙专弘、翻译唯识学的韩镜清老居士嘱托弘扬翻译唯识学。

于四川阿埧州藏哇寺礼觉囊派云登桑布法王为师,蒙法王主动慈允传授全部传承教法。参学印度,于南印度格鲁派甘丹寺礼洛桑才培仁波切为师。智懿法师历任法云寺佛学院教务助理 、 知客,福严佛学院研究部教授,中国佛教学院讲师。

现于台湾从事西藏大藏经的汉译工作,及教授梵、藏、巴利文、编订梵、藏、巴利、汉对照之经论,推广天台止观、瑜伽唯识学及般若中观学。担任高雄县古严寺、金刚乘学会、佛陀教育基金会、闻思佛学图书馆等授课教师。现任世界佛教青年僧伽会副会长、美国乔治亚州佛教会会长、汉译西藏大藏经协会的召集人、国际英语佛学交流协会的召集人、以及瑜伽唯识、天台法华学会、巴利三藏学会的召集人。

  那么,智懿法师学问非常的渊博,我们河南佛教学院呢,(大家先坐下)这次也非常的荣幸,这次我们河南佛教学院呢也特别荣幸,礼请到上智下懿法师,专程到学院来给我们的同学啊,担任梵文、藏文、瑜伽唯识学的授课的教授。

那么今天值此胜缘,正好我们学院举行精进佛七法会,所以我们特别荣幸邀请上智下懿法师来给我们大家做这个净土的开示,那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法师表示欢迎。

 

 

智懿法师:尊敬的河南佛教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隆藏法师,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刚刚很感谢,隆藏院长对我的介绍,其实,今天晚上不应该是轮到我讲的,这个傍晚的时候,你们副院长临时一定要我代替他讲今天晚上。我们知道,隆藏院长很多的事务,今天下午他还要讲课,还有人来跟他谈很多事情,可能晚上都还有事。那种种原因呢,我也只好勉为其难了。实际上我也没有特别准备,因为事先也不知道,然后来这里有这个佛七,需要做这个开示。

但是,我想讲一点点我心里的话,我来佛学院刚好两个礼拜,这段期间里面,我自己感受很深刻,感受很深刻。首先呢,非常赞叹各位法师,我们学院的各位法师,也很赞叹这次佛七这么多的居士们,我们一大早的,就听见大家的念佛声音,到了中午,我们在休息了,又听见大家念佛声音,到了晚上,我们在寮房里又听见大家念佛声音,非常的感动,非常的感动!在这个地方啊,我们要真的非常的感恩,整个河南佛教学院有这样的、庄严的道场,能令我们莲友啊、佛友啊,各位同修能够有这样的机会。

我本人,其实根本不觉得说,我要需要来代替隆藏法师讲这一个晚上,其实我们连续两个晚上啊,听隆藏法师的说法,其实隆藏法师的这个优点非常多的,他的讲法是这个引经据论,而且他的辩才无碍,一旦这个讲起来之后呢,可以说是滔滔不绝,而且他的这种声音的摄受力啊,真的是引领着我,我是远远的比不上,其实我坐在那个地方,我是听得很舒服。但是啊我是担心他,尤其是今天啊太劳累,所以我真的是勉为其难,我自己也没有很充分的准备。但是,我们手上都有这一本佛七课颂吧,因为我们四十八大愿,在这本书的后面就有,好像现在大家手上都没有,可不可以帮他发一下,我们一会儿用得到,四十八大愿,我们会一个愿一个愿的,大家来学习。

我也在这里简单的解释一下,我个人的方法呢,是跟隆藏法师有点不一样,我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而且比较没有口才的,那我的心愿是希望通过我们这样的共同学习啊,能够了解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甚至我非常建议啊,这本课颂本啊,这本课颂本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花时间?大家因为念佛,佛七没有时间。

我自己前后看了一下,这一本课颂本啊不是一般的课颂本,一般课颂本没有这么好的,这么详细的。像比如说后面,后面100页,有这个阿弥陀佛序文三篇,这第一篇这个是“弥陀疏抄”,弥陀疏抄的序。大家可以翻一下,我看他解释,我的方式是,希望大家有这一段时间啊来学习,学习之后,我非常的建议各位同修,佛七之后,你要经常的有空就把这个内容来复习,是这样的。像100页这个是“弥陀疏钞的序”这是莲池大师的。

然后,第二篇是104页,104页是大佑大师“佑西大师的钞”这个很有名,这个叫“弥陀圆中钞”那现在这个都很简短了,是他们的序,或者是大科,104页这个是大科,这个是阿弥陀佛经啊整个经文序,这个序文来讲啊,整个科表非常的清楚明白,虽然这个里面没有直接跟经文搭配上。

另外第三个呢,这个是“弥陀要解”在107页,“弥陀要解”这个是藕益大师的。这三篇序文,如果大家能够好好看一看,对《阿弥陀经》会有非常好的了解,是这样的。

《阿弥陀佛经》汉文平常说的净土三经,净土三经啊就是《无量寿经》,还有《观无量寿经》,还有就是《阿弥陀佛经》了,这三部经啊他是一个整体的,我们这次恐怕没有时间来比较完整的说明三部经。但是,《阿弥陀经》隆藏法师已经为我们解说了部分,剩下这个《无量寿经》我们今天多少也会看一点,可是这个里面没有《无量寿经》的经文。

我过去自己在念大学的时候,这差不多将近三十年前,曾经写过一篇短文章,大概有两万字的短文章,当时这个短文章的题目是叫做“净土法门的形态与构成”那个时候应该是念哲学系了,就会用一些哲学系的这种训练,用那种哲学术语来表达。那今天我在电脑上面,把这篇文章又找出来,那多多少少我要引用一下。但是因为大家手上没有《无量寿经》的经本,我只能引用一小部分。

然后就是这个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我们这本课颂里有,这个四十八大愿在73页。那这个地方我也要打个岔,打个岔,有一个错字,先把它改一下。刚好看到72页的,72页这个地方是来自于《华严经》的,《华严经》净行品,它前面是71页,我刚说过,这本课颂本不是一般课颂本,这个是四川乐至报国寺他们印的,这个很明显的就是把修净土法门需要知道的,大概都在这里头,所以他连这个71页《华严经》净行品,修行禅定跟智慧有关的偈颂,已经引进来了。但是不巧在72页,有一个错字,你们看到没有?这里有三个偈颂,第三个偈颂的第一个字,大家现在该看到了吧,这“若修于观”,这个“若”不小心印成“苦”是不是?“苦修于观”这意思上就差很多了,那这个字要改一下,若用这个课颂本,将来有看的。那这个地方,我们暂时没时间讲。

那回到刚讲的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刚刚讲到净土三经啊,除掉这个《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还有《观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隆藏法师在昨天,这两次啊都有多少引用部分。

至于净土三经,这三经之间的关系,我也没有办法很详细的讲,但是原则上是讲,就当时我在写这一个《无量寿经》的这一个论文的时候呢,我有注意到,就什么呢?这个净土三经,其实我们可以用很多角度,净土三经啊,特别是各位法师,我们可以用很多角度去理解,乃至于我们要用创造性的诠释。

那传统来讲啊,大家知道,在中国佛教里面啊,传统来讲,有一个主流,就是用《华严经》的思想,像隆藏法师这两天有引用到《普贤行愿品》,我现在应该把隆藏法师所讲的,其中一部分把它贯穿一下,这样子可以跟隆藏法师前两天所讲的,可以连贯一下。

大家还记不记得,隆藏法师讲的有一个重点,事道门跟这个易行道净土门,这往生的这两种,这两个是不冲突的,是不冲突的,关于这一点呢,我们等一下看四十八大愿,我会特别把它点出来。

但在这里,我想先提一个轮廓性的思考,轮廓性的思考,简单讲,我们为什么要去很努力的来念佛?很努力的来求往生?隆藏法师说,根据窥基大师他的注解: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净土,这个是《阿弥陀经》的风趣啊。那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来做一个思考,为什么要往生到极乐世界?隆藏法师也为我们解释了里面的各种殊胜。

那《阿弥陀经》本身,已经表达了一部分。《阿弥陀经》这里面的篇幅来看,比较多的是属于果位,就是极乐世界的依证庄严,这是果位,里面也含得有一小部分。还有一小部分呢,因,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啊,他是法藏比丘,法藏菩萨,最初啊这个是在《无量寿经》讲,最初他发这个愿。

所以《阿弥陀经》在净土三经里面,他比较偏于解说已经成佛的,这个隆藏法师昨天有说阿弥陀佛,这个是我们昨天晚上看的动画片,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所以这个是从果位来展现他的依证庄严。

但是,这里面含有一点因地修行,他不是完全没有。同时呢,还有就是中间这个阶段,就是:若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这些,就是跟我们有关的,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努力的来求生到极乐世界去。

那这个因地的修行这个部分啊,主要是在《无量寿经》,刚刚说,法藏菩萨他发的愿,那《无量寿经》并不是只有四十八大愿,《无量寿经》的篇幅比较长。大家应该知道,就是一位老法师啊,还有过去在我们中国大陆有好几位居士,特别的专注,也把过去不同的翻译本子,有汇编、有校对,这个大家应该知道,就是《大乘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等等这些。

所以通常说的净土三经里面的大经,主要是指这个《无量寿经》,因为它篇幅多,它所揭示这个层面比较多。我刚刚说《无量寿经》前面,也有经文,这个经文有段落,慢慢、慢慢的进行啊,到了中间的地方,才引出了阿弥陀佛的这个在因地,法藏菩萨的四十八大愿。

因此我们想要了解,刚刚说的为什么要这么努力的,求往生到极乐世界里来,你必须要了解《无量寿经》,必须要了解《无量寿经》,是这样的。

然后呢,第三个就是《观无量寿经》,根据这个经的名字,隆藏法师也告诉我们这里面有十六观,也叫做《十六观经》。那这个《观无量寿经》啊,它既然叫《十六观经》,这明显的告诉我们,具体的方法。

配合这个信、愿、行,配合信、愿、行的话,《阿弥陀经》其实比较着重在“信”,这个是《阿弥陀经》后面嘛,说到这个难信,难信之法。所以整部《阿弥陀经》啊,从告诉我们依证庄严等等的境,其实他比较偏重在“信”,我们要升起这个“信”。

还有“愿”,就是愿往生到极乐世界去。

而这个“行”呢,信、愿、行的行,在《阿弥陀经》里面大家知道,讲得比较见了简略,讲得比较简略。

那刚讲的信、愿,在《阿弥陀经》的后面,就是用六方,东、西、南、北、上、下,用六方的很多如恒河沙数诸佛的赞叹来证明,来引起我们的信跟愿,但是行的部分比较少,大家知道,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一日。。。。。这些这样的。

但是你平常的时候,隆藏法师有为我们解说:我们不可以完全只依靠临终啊,那个恐怕万一,万一啊因缘上不具足,那你就很冤枉,就错过了。

因此我们平常时候,我们各位法师、各位同修,我们平常时候怎么办呢,怎么做呢?这个呢,就是刚才讲的,《观无量寿佛经》讲得详细。在这个地方我也先打个岔转个弯,我们过去中国佛教,大家知道,在敦煌,有这个敦煌的洞窟,有很多很多。。。。。我们河南有洛阳,那个那个叫什么?千佛洞,是不叫千佛洞?另外山西大同那边有云冈石窟。。。。。

过去我们为什么,当然我很久没有来大陆呆了,现在大陆上,对这些的研究,已经超过了往前,我的了解的资讯啊还有待加强。那根据我过去的了解呀,比方这个洞窟,现在我们看得到,为什么要画那么多佛像?墙壁上、屋顶上、柱子上,很多很多很多的,大家可以想想看,为什么在洞窟里面画那么多佛像?据说,根据我拙见的知识,据说这个是过去修行人啊,就住在这个洞窟里面,那住在洞窟里面有这么多佛像,他们怎么修行?大致上就是修这个《十六观经》哦,或者跟《十六观经》有关联的,乃至说华严,华严在含义上面,说不定也有人在那里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或者隆藏法师说的:念佛三昧。

关于念佛三昧呢,如果我们看了《无量寿经》,看了《观无量寿佛经》,对什么叫做念佛三昧,会有更清楚的了解。本来这个念佛三昧嘛,可能隆藏法师还没来得及补充。“念佛三昧”,中国的大藏经有这个特别的经典,有特别的经典专门讲念佛三昧,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这个就是叫做《佛说菩萨念佛三昧经》,还有一个在《大宝积经》里面,收藏在、包括在《大宝积经》里面,就是“菩萨念佛三昧品”这个一定要看,不然,你一般人不太了解什么叫念佛三昧。

我这里也顺带简单的说明,“念佛三昧”,不是一般的三昧,隆藏法师已经为我们介绍,你修成就念佛三昧,会有什么殊胜的功德呢?就是你随时都可以想要见佛就见佛,十方一切如来诸佛,就现在你面前,就这样的,就即便你还是凡夫,你还没有得圣道,还没有得初地以上的菩萨,但是你如果修成就这些,那就能。

看是你看这个经典上看,其实这个是菩萨,要成就念佛三昧,要有些条件,这个条件简单讲,就是必须要,当然发菩提心这个是,这个不用讲,一定是有的。在这里面还有要证悟空性,念佛三昧证悟空性,这是他的条件,如果我没有记错。

这个地方,这两天我听的时候,我心里就在想,有个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应该先讲,不管这个净土三经,还是我们学习一切的经论哈,我认为这个地方必须先讲这一事情,什么事情呢?就是我们所谓的:见佛、听佛说法,这件事情,大家不太了解,什么不太了解呢?不太了解佛,其实我们必须了解佛。

现在我先引用《成唯识论》,《成唯识论》是引用很多大乘经典,把它浓缩的。任何一个有情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最后成佛,他必然具有,详细讲有四种身,那浓缩的,就是把其中的合起来就是三种身,这个你要知道。

第一个身,就叫做:自性法身。(如果你们有笔可以记,没笔的话,有录音)自性法身,我们所有的佛,真正来讲,他最重要的体系,就是这个自性法身。自性法身啊《成唯识论》上解释,就是真如,就是法性,就是法界,就我们平常讲的,一真法界,这是不生不灭的哦,不生不灭。

第二个呢,就是:自受用身。自己的自,受用,就是接受的受,享用的用,自受用身。这个自受用身啊是佛。

我还要再解释一下,刚刚第一个身,那个法性身啊,这个法性身,刚刚才讲了是不生不灭,是无形无相,如同(声无)一样,他是没有形象的,不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能够认识的,他是这样的。

然后,第二个身就是“自受用身”了,刚刚那是自性法身嘛,第二个身,是自受用身,他可以是有色的,有具体的色。但是这个自受用身啊,你连菩萨都看不到,自受用身啊,这个自己的身,顾名思义,自受用身是佛自己,佛自己成佛,他成佛了,他自己就享用,享用这个身。但这个身啊,只有佛自己,一切诸佛共通的,这个还是共通的,一切诸佛都有这个自受用身,这个自受用身只有他自己。

另外呢,这个自受用身有多大呢?有多大呢?这个自受用身的寿命有多长呢?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成唯识论》,应该是第十卷的中间左右。那我先不讲,其实就是无量无边的,这是自受用身。我还有进一步解释,这个佛的自受用身什么呢?就是他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所有修行的这过程里面,有漏无漏一切六度万行的功德,所累积的。

这个地方回应到隆藏法师说的,世道的修行,自利的修行,还有这个往生净土这种易行道,这种净土啊,并没有任何冲突。而净土的这个易行道是这个圣道门的前方便,或者是他易入门的入道的方便。

其实这个地方呢,我自己有一点点不太一样,我也不敢讲是一定的定论,这事我等一下会说到。就是我们即便往生到了极乐世界去之后,大家要想这件事情哦,我们现在在这里,娑婆国土,很努力的求往生极乐净土,好,就算蒙佛菩萨们接引,接引到了极乐世界去之后,难道你投生到这个世界去,你就成佛了吗?没有啊。刚才讲了,《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告诉我们啊,没有啊,没有说你到了极乐世界,你马上就成佛了。

那既然不是马上就成佛了,那我们一开始发大乘心,发大乘愿,就是要以成佛为目标,为最究竟目标,那这样子的话,即便往生到极乐世界去,接下来,到了极乐世界里头做什么?大家有没想过这个问题,你到了极乐世界去以后要做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什么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回过头来,可以回过头来告诉我们,我们现在在娑婆国土,我们要做什么?这两个的关系非常重要,这个是《华严经》讲的一句话,隆藏法师这两天有稍稍引用,这句话很有名,这句话叫做什么呢?大家知道因,因跟果“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这八个字,我再讲一遍,因,因果的因,该就是还该,这是古文哦,那个字,不太好写。“因该果海”果呢,“果彻因缘”,果彻,贯彻的彻,果贯彻我们的因,因,那个来源的意。这就刚才,我们现在是因,到了极乐世界本身就是果,然后在极乐世界怎么修行,做什么,他本身又是因。最后我们终于究竟成佛了,那是最后的果。

这样的因果、因果,这个我们必须要研究研究,因为这和你现在怎么修,有密切相关!如果你不了解不认识到这个层面啊,你现在的修行很可能,很可能只是一小部分,你没有照顾到你将来往生到极乐世界去的,我们知道,这个有九品往生,九品往生,投生到极乐世界去之后,这九品往生啊,实际上有差别,这我们知道的。

不但实际上有差别,就是当有一天,我们在莲花里面的话,这个花苞里成熟了,当这个花开的时候,每一位同修,当这个花开的时候,那个时候,谁来给你说法?这个有差别。我们知道上品上生连这个都不需要,《观无量寿佛经》的后面讲这个,告诉我们上品上生,连这个都不需要,他就是乘着这个金刚台,乘着金刚台就直接接引到极乐世界,就在那个地方,佛就为他说法,他马上就证得无生法忍,马上就是以菩萨的方式来继续修行,这至少是初地,马上就是修行,他根本不用在莲花里面等。

那其他的,特别是这个中品的,我记得没有错的话,中品中生,从中品中生算起,你在莲花里面呆的时间,有一段时间,我记得没有错的话,有半劫,有一劫等等之类的,越往下时间越长。不但是这样子,等到莲花开的时候,我刚刚讲,谁来为你说法?说什么法?这个有差别。刚刚说上品上生,阿弥陀佛为他说的是大乘法,大乘法,所以他一证悟,就是证悟初地以上。

可是啊,刚刚讲,如果我们是中品中生,包括以下,莲花开的时候,不是阿弥陀佛来为你说法,我若没有记得错,是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来为你说法,来为你说什么法呢?说小乘法,就是说四谛,四谛这一类。因为为什么有这个差别呢?就是刚刚讲,现在在这个地方,在娑婆国土乃至过去生,对大乘的法门你修得不够!这个地方要注意哦,不是我们拿着《阿弥陀经》,拿着这个大乘经来学习,就决定你是修大乘的,不是哦,这看你的发心。

这个,我也打个岔,现在很多修净土法门的,不了解这一点,就是菩提心的重要,还有怎么样才叫做发起菩提心?这因为我们现在提倡这个法门的,很多的高僧大德比较没有完整的介绍菩提心本身,以及怎么真正的发起?你怎么检查?还有他这个过程。

因此很多同修、很多莲友们,他一生当中的确是念佛,也可能真的往生了,到极乐世界去了。可是因为他所了解的菩提心啊,不充分,这只是字面上的菩提心,大家都会说,大家都知道发菩提心,顾名思义,口头讲的发菩提心,你是不是真的具备了,这个要九品往生的条件,告诉我们要发菩提心,那是真正要具备的,真正要具备的!不是你口头这样子讲讲的,脑袋里面想想,不是这样的,你真正具备!所以我们将来应该要有这个条件,要化时间啊,来真正了解怎么样才叫发菩提心。

好,我不能讲太多,那回到这里讲哈。

我们在这里怎么修行?跟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也有关系,那我们能不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都跟这个有关系,为什么要去那里?去那里之后有什么殊胜?也跟四十八大愿都有关系,好,那我希望同修呢,你有空要看,刚刚讲的《观无量寿佛经》,关于九品往生,你就会很清楚了。

那清楚之后,你就知道,你现在应该尽量的努力,尽量的,就是把你往生的品位要提高,提高的话呢,你就很快。注意,我们通常发愿到极乐世界去,有一个发愿的那个偈颂,这个偈颂很重要,偈颂的后面是“回入娑婆度有情,花开见佛悟无生”,或者有的偈颂后面是“不退菩萨为伴侣”。

但是最重要的是“回入娑婆度有情”,这个就是我说的,现在有一些,就是我们强调的自己要往生极乐世界去,好像自己到那里去,就是自我解脱,他没有重视那个“回入娑婆度有情”。这个“回入娑婆度有情”就是菩提心,就是菩提心不可缺的部分,如果你脱离这个部分了,只是强调自己要往生极乐世界去,对不起!那种可能不完全、不具足,是这样子。

那我们去看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你就要着重去体会,当时阿弥陀佛,就是这个法藏菩萨,他这四十八大愿,一方面,他自己就是靠的这个四十八大愿来带领他自己的修行,这个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的成就,就是这个四十八大愿的成就,这是针对他个人,他当时是菩萨而言。

其实还有另外一面,对我们而言,这是一个示范。这个地方我也要做一个特别的角度说,我个人对净土法门的了解啊,有一点点跟一般人不一样,什么意思呢?我简单讲,一切十方诸佛,三世一切诸佛,他们真正最希望我们做什么事情?我再说一遍:一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们最希望我们,我们就是一般的凡夫众生了,一般的有情,他们最希望我们做什么事情?或者他们最希望我们成就什么事情?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或者我们现在学佛,其实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事情?

好,我简单讲:他们并不是希望我们,就是仅仅一直留在轮回里面,一直做凡夫;他们也不是希望我们仅仅是得阿罗汉,自己得解脱,这个就入无余涅槃;他们也不是仅仅希望我们只是得初地菩萨、得二地菩萨。。。。。。都不是,都不是!他们最希望我们赶紧做到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也要成佛!我再说一遍,他们最希望的是:我们赶紧成佛!

这个也是《金刚经》,我在别的课,也说过的那个意思,就你有这个能力,以这个无余涅槃来度化些有情,这个一切有情也有能力来入于涅槃,可是他一样也用大乘的方法去度化别人,就辗转辗转的,这是《维摩诘经》讲的,犹如(唯一的船)千返千返的,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传下去的目的,就是我刚才讲的,所有一切都成佛,这是所有的佛最希望看到的事情。注意,因此啊,我们的修行就是要朝这个方向,问题是,你如何才能够尽快尽快的成佛?

你千万不能够想说:我考试六十分及格就好了,我往生极乐世界,只要能往生就好了,反正往生到那里去,再慢慢来,到了那里,就三种不退转,三种不退转给我有保障了,然后你就慢慢、慢慢来。对不起!你若这种想法,阿弥陀佛不高兴的。你这一种是根器、根基不够,不能承担如来家业,不能这个直下承当如来,这个不是真正的大乘种性。

大乘种性的,我刚讲,你赶紧自己,你的品位要提高,你要具足这个干劲,尽量要求上品上生。这我不客气讲,我希望每位真正修净土法门的,希望往生极乐世界一定要以上品上生为你的目标,为你现前当下的,还有这娑婆国土的,努力的目标。你千万不能说,我下品下生就好了,那个是不得已的,《阿弥陀经》讲,乃至十念。

这个四十八大愿,有一个愿:乃至十念,若不得生啊,不取正觉。但是,那个十念,是你条件最差的,最矮了的机会,你不能把自己现在就当作是最差的。那万一你连那个最差的都没有,就一开始讲,你就落空了。所以你一定要更高更高的标准!你这一生当中,不客气讲,你现在,我们现在都还能听、能看、能思维、能闻思修,一定要有这种。

那四十八大愿,我刚讲,他也给我们示范,我们如何像阿弥陀佛一样?像法藏菩萨一样,也发四十八大愿?我再说一遍:我们如何跟他们学习?我们也来发四十八大愿,我们也来发药师经十二大愿等等等等。多少都无所谓,你个人这样学习之后,要以他为榜样。我刚讲,一切的诸佛不是希望我们,像小孩子一样,紧紧跟在他们身边,跟在他们后面,不是这样哦。

这禅宗有句话,大家要不要知道?这个徒弟啊,真正要传诸法脉的、接法的、得法的这个,他的必要条件就是,我简单讲,如果他的见地啊,如果他的见地跟师父是一样的,这叫: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这个徒弟啊,如果他的见地跟师父一样,齐,就是平等,齐,就是那个很整齐的齐,他已经把师父的功德,把师父的智慧,已经减一半了,这个法脉再传下去,就越来越衰,越来越衰,见与师齐,减师半德。

那要怎么样?见要超过他的师父,方勘传授。他们的精神是这样的,这是真正大乘的精神哦。我们现在来学习,刚刚才讲,我们要以成佛为目标,这个一切大乘经《法华经》、《华严经》、《大般若经》等等等都是这样说的,千万不要忽略这个最重要的,你要成佛,要承担如来家业,如果你没有这个信、这个心啊,你修的净土法门,不是真正的净土法门。

我刚刚说,我跟一般人了解不同,我特别强调净土法门是大乘法门!既然是大乘法门,大乘法门该具备的,你千万不能忽略,你千万不能忽略!你现在你不能够断章取义,你不能够只持一小部分,任何事情,不得已的,没有能力,来完整的去做的,给他一个机会。

我一直强调,我们不是这样子,我们不是造五逆重罪的人,我们不是这个有邪知邪见的那种,我们不是那种外道。我们已进入佛门,所以你这一标准要抬高,大陆上讲什么,门槛要抬高,总之,就是这样的。你要有这样的认识,你的修学才是大乘,那么所有大乘经,你去看的时候,才能够入这个法,得这个法味,这个不仅仅是净土三经,所有都是这样子。可是,我觉得有点遗憾,好像其他的法师们一般哦,不一定有强调这一点。

OK,我们的时间不多,我们来。

刚讲根据这个《无量寿经》啊,我以前这个文章,也引用了一点点的经文,由于大家手上没有这经文,我就念一小部分。

那么我刚刚的意思呢,还可以把它归纳,就通跟别,就极乐净土啊,既然是由于法藏菩萨的四十八大愿,这四十八大愿里面很明显的有通有别,通,就通于一切大乘,通一切十方三世的佛土。

说到佛土,就到刚才讲的,佛的四种身:自性法身,自受用身,第三个身:他受用身,第四个身是变化身,变化身。我们所看到的,这印度历史上出现的,这释迦牟尼佛,其实一般而言,只是变化身。变化身是给谁看的?就是给二乘人,给这个还没有登地的菩萨,注意哦,变化身,佛的第四种身,变化身,是给还没有登地的菩萨,这是叫地前菩萨啊,就是他是修大乘的,已发菩提心修大乘的法门等等等等,但是还没有登初地,这种菩萨,他也只能够见到变化身。

第二种就是二乘的圣人,二乘的圣人包括初果、二果、四果阿罗汉,一直包括独觉,独觉一般是留在天道的哈。

第三种,我们凡夫众生。这三种,只能够看到变化身,变化身,根据这个名称,大家知道,变化身,就像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只有八十年,他示现这个八项成道。那么前后就是从住胎到出生,一直到入涅槃,只有八十年,这么短的时间,这个是变化身。

变化身还有个特色,他的大小、他的寿命、他处的国土,变化身所处的国土,也是变化而来。变化身本身生是变化,他的动机,他的用意就是适应我们,适应,刚刚讲这三种有情,这三种有情由于自己的根器、自己的修行、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功德不足,不足,只能够看到变化身,佛只好用变化身,就是跟我们是差不多,大小差不多,还要示现这个晚年呐,有些病痛,最后要示现入涅槃。

好,那他所处的国土也是变化的,这个没有决定,由于这个五浊恶世啊,由于这个娑婆国土有情是这个样子的,他只好变成这个样子。因此,我要讲件事情,我们看到的释迦牟尼佛,不是真正的佛,不是真正的佛,真正的佛不是这个样子。

我还要讲件事情,我们现在千万不要以为哦,释迦牟尼佛是一个佛,阿弥陀佛是另外一个佛,这个药师琉璃光如来是另外一个佛,乃至讲东、南、西、北、上、下各有很多佛,你千万不要以为一个一个一个的佛哦,千万不能这样想,因为这一个个佛都只是变化身,变化身可以千百亿啊,在十方世界同时无穷无尽的,无穷无尽的根据所要度化的有情,他们的需要、他们的状态,都可以变。

就是现在,就是现在,在任何地方一定都有释迦牟尼佛所变化出来的,在某个地方我们不一定知道,在那里教化有情,这个是变化身,有生有灭,有寿命长短,乃至现在他到某个特殊的地方,我开个玩笑啊,外星人的世界去度化他们,然后他的寿命就根据那里的一样。所以说,这个释迦牟尼佛不是真正的释迦牟尼佛。

我先讲个更重要,我们往生到了极乐世界去,你所看到的阿弥陀佛,只要你还不是初地菩萨,刚刚讲,包括花苞,包括阿弥陀佛,你看的到也是变化身,也是变化身。你所处的花苞莲花,那个也是变化的,也是变化的,因为我们自己的状态,我们只能处在那一种情况,因为他不是真正的佛,我刚刚讲,真正的佛就是他自性法身。

不过这四个身,我虽然说这个变化身不是真正的佛,这个有点(??5117未必)啊,其实这四个身啊也是无二无别的。佛的四个身,勉强说有四个身,这四个身只是为了从他的形状跟作用来做区分,本质上还是无二无别。

但是,我们见到的只见到变化身,其实《金刚经》讲得清楚,真正佛的法身,说为什么有个公案、有个故事很有名,就是有一位金刚莲花色比丘尼,佛从忉利天下来时候,她抢在最前面要去见佛,她果然也是抢在最前面,可是佛跟她说,你不是第一个见到我的。

那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刚刚讲,这个变化身不是真正的我,不是佛的究竟真相,佛的究竟真相是法身。什么叫法身呐?以法为身,以真如,不生不灭的这个真如。这个真如是我们要证悟的哦!我再见一遍:这个真如,是初地菩萨所要证悟的,也是我们现在修行赶紧要达到的目的。那初地菩萨证悟的真如,那他就已经分证佛的法身的一部分,是这样的。

那么还有另外的“他受用身”,他受用身是给初地以上的菩萨,为了教化初地以上菩萨,就是用他受用身。他受用身有多大?寿命有多长?这个是无量无边的,无量无边的,这个我不能细讲啊。

讲这个事情就是说,变化身也好,变化身的佛为我们所说的法,和他受用身,就是给那个菩萨说的法,初地以上菩萨所说的法,不一样,简单来讲不一样,如果一样,那就不需要这个差别了。为什么不一样?太简单了,初地以上的菩萨的智慧功德,不是我们能比的。这初地,从大乘经上,初地菩萨,已经经过一个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所以他能够见得到他受用身了,他所听闻的法,所开启的智慧,佛为他们解答的疑惑,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子的,那这个差别很大。

正如我刚才讲,如果我只是想下品下生,在莲花苞苞里呆的很久,慢慢慢慢的才见佛,你见佛之后,你还是一样,还不得马上见佛得无生法忍,你还要经过很长时间。

然后你智慧,就因为你现在错误的想法,下品下生,只要中品就够了。耽误了你到极乐世界后的时间,耽误了你将来究竟成佛的时间,你要拖很久,拖很久。

这个地方我要补充一件事情啊,大家知道,观世音菩萨,在因地的时候,如果根据《大悲心陀罗尼经》的记载,这个观音菩萨当他听闻到大悲咒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印象?他有什么状况,从初地直接顿超到七地,直超七地,为什么超到七地?因为啊,三大阿僧祇劫里的第二个大阿僧祇劫,就是从初地而起,一般菩萨他要经过第二个大阿僧祇劫,花这么长的时间,从初地修行到第七地的成就特别慢。

观世音菩萨光是听闻大悲咒,就超越了这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这就是我刚才讲的快快的成佛,我也在解释为什么快快的成佛,难道不可以慢慢的成佛吗?因为无量无边的众生,等着佛去教化。你成佛你有四个身,菩萨,你就用他受用身去讲法;一般凡夫众生,你就用变化身讲法。

十方世界国土里面,有无量无边的国土,这里面,注意一件事情,包括我现在当下,包括我们地球上,你能看得见的,知道的,这一切有情啊,过去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师长,一切有情,普遍的十方三世一切世界里面的有情哦,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师长,他们现在还同样在六道轮回当中,都还在三界里面,我们一定要知他们对我们的恩惠,知恩,念恩,求报恩,这个是修普贤行的七个次第,叫做七支因果。

因此,我们要快快的成佛,赶紧去度化他们。正如释迦牟尼佛在印度,他所度化,都是过去生跟他有因缘的。那么现在这些都跟我们有因缘,刚刚讲,过去都是做过我们的父母师长,对我们有极大极重的恩,现在我们是凡夫所以看不到,无法了解、无法体会,现在在地狱里面的,在三恶道里面的,无量无边的,根本数不清楚,你,我们能够忍心让他们在那个地方多受一天的苦吗?如果你现前的这一世的母亲,现在掉到一个洞里面,有谁不会赶紧跳下去把她救上来?同样的心,同样的道理,你要信这一点,否则的话呢,你修的净土法门,不彻底!不彻底,这是我的看法哦,OK

那刚刚讲,这个《无量寿经》的经文,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有通有别,是这样的,那这个通,将来所有的佛都是这样子。刚讲四个身,那样的没有穷尽的,成佛之后,他度化众生的心,不可能有穷尽,不可能哪一个佛说:我度化众生,已度完了,我现在要去休息一下,我先要入涅槃。

对不起,那不是佛!因为过去生的因地生,发心就是无量无边的,尽未来际,《普贤菩萨行愿品》讲得很清楚,尽未来际,虚空有尽,我愿无尽、无穷!净土法门,这阿弥陀佛,这四十八大愿也是这样子。

我觉得我以上的解释,若你明白了,你自己看四十八大愿,你也懂,你也已经懂了,我们甚至不一定需要一个个的去看,就是这样子,一切三世诸佛,不可能有不一样,他们怎么修,不可能有不一样,一定大家经过初地、二地、三地。。。。。。。

这个往生到极乐世界去,我要讲重点了哦,刚讲的,就算坐金刚台,紫金色的金刚台去,他也只不过就得初地的这个无生法忍,他往下还有,刚才讲的,二地、三地、四地。。。。。。到第十地,十地以后等等等,他还是有这个过程。

那么这个往生极乐世界一样,正如观世音菩萨那个例子,替我们缩短了,替我们缩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假使你现在以上品上生为目标啊,积集该具备的,尽管你在这个娑婆还是没有证悟,还是没有证悟这个登初地,当然你具备信、愿、行哈,那结果呢,阿弥陀佛来接你了,还有一切的菩萨来接你,这是最殊胜的上品上生,你得的无生法忍。

那你可以想想看,跟其他人比起来,你缩短了多少时间?就刚讲,一大阿僧祇劫。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一个上品上生是因为过去生中已经修了多久,我们不知道,说不定他也有可能,已经快圆满了第一大阿僧祇劫。那我们假说,如果不是,那往生到极乐世界得上品上生,替他缩短了一大阿僧祇劫。他剩下了的就第二大、第三大阿僧祇劫,这样子。至于第二大、第三大,大家一样。

那当然在极乐世界,大家知道,他那里依正庄严,没有这个令我们退堕的这种缘,那当然就是根本,保证绝不退转了。

那我们都知道,在极乐世界里面有无量无边的大阿罗汉,有无量无边的这个大菩萨,有无量无边的这个一生补处的菩萨,作为我们的伴侣,这个时候,他们就是我们的同参道友,不管他是阿罗汉,这种大阿罗汉应该是回小向大的,这个过去有不同的解释。那意思是什么?你的第二大阿僧祇劫、第三大阿僧祇劫可以很快,永远不退转,可以很快,大致上是这样子。

那么刚刚讲这个通跟别哈,这个法藏菩萨在因地上发四十八大愿,里面有通有别。那么通,就是跟一切大乘法是一样的。那么别,就是特殊,特殊的,甚至我们说,极乐世界超越于其他的世界的地方。但是这个地方,我必须很坦白的、很老实的向大家分享,报告一件事情,这不是我说的,我没资格、也没有这个程度说这个话,什么话呢?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有一段话,但是我希望我等一下讲之后,不会影响大家的信心。

刚刚才讲了,这个四十八大愿的别啊,就是使得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超越所有非常多的其他的佛的国土,这个没有问题,黄金为地这些哦,确实超越,没有错,当然超越,我们说过不晓得多少遍。

但是,如果无量无边十方的国土,去比较的话,去比较的话,这里,大概我在前两个月啊,在台湾,我们有位老师,这个我先不提名字,他给我的开示,他开示后讲了一句话,这个他是有根据的啊,就是阿弥陀佛因地发四十八大愿,大家知道,这个四十八大愿,法藏菩萨是经过多长的时间啊,这个定光如来啊,为他展现,为他展现这个十方世界各式各样的佛土,那么法藏比丘、法藏菩萨,看了之后,就抉齐这里面他认为最殊胜的部分,然后形成他的四十八大愿,他经过多长时间啊,我记得隆藏法师说,七劫是不是?七劫是不是?这个有的经我不熟,总之经过很长时间,因此他说极乐的这四十八大愿,是非常殊胜的。

但是,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有一句话,我想可能是讨论这个易行道、难行道的问题,他说:其实如果真正去比较十方无量无边的国土,极乐世界不是最殊胜的。但是他有原因的,当时这个法藏比丘、法藏菩萨,当时是凡夫,这个没有错,当时他是凡夫,这是他因地发的愿,但是,当时他确实是凡夫,并不是初地以上菩萨。因此虽然他看见了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国土殊胜,记得我刚才讲,是凡夫,能看见的是变化,因此他所抉齐的,因为他当时是凡夫的程度嘛,他所抉齐的,其实还不是真正最殊胜的,这不是我说的,龙树菩萨《大智度论》里说的。

但是,不要因为这样子,你就好像信心就退转。在我们能够投生去的地方,你要考虑,就算其他有更殊胜的,问题是你去得了去不了的问题啊。那阿弥陀佛这个极乐世界、这个净土法门提供给我们,那里也是非常殊胜的,提供给我们很容易去。大家知道,容易去,是因为佛菩萨来接引啊。其他的国土可能不少,你是要自己有能力去的,这个差别就很大,这也是为什么叫作易行道,这是自力和他力综合起来的,这个靠着佛菩萨来接引了,何况距离那么远,从此这个西方过十万亿佛土那么远。那我们先不讨论这个到底是不是真正最殊胜,对我们来讲,已经够殊胜的了,他已经具备这个不退转之心。

那现在八点十二分,我们还有点时间。

那《无量寿经》里面的经文啊,有一个段落,有个段落来作引导,我简单的来说一下,这四十八大愿前面的经文里面哦,你注意看、仔细看,这里面呢,我念一下哦,这个地方是佛,现在我不很确定这个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还是阿弥陀说的,可能应该是释迦牟尼佛,当时《无量寿经》经文的第三段落,截出来,极乐净土的种种殊胜的情况哈。

那么由佛陀,这个是由释迦牟尼佛,殷勤的来劝导一切众生要发愿求往生,他里面句子是这样子哦,这个是偈颂,我念一下:“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养国”。这个没写,往生安养国,然后后面呢,往生安养国之后呢,就是“横截五恶趣”,横,就是直跟横的那个横,截,就是把它截断,截断了五恶趣。

    那很明显的在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确实如同《阿弥陀经》,极力的来劝导我们求往生。那么求往生的一个原因、的一个作用,就是你绝对不会堕恶趣。这个四十八大愿里有绝对不堕恶趣,《阿弥陀经》也有哈。

然后,第四段是什么呢?我这里写的具体啊,具体实现了前面经文所讲的一切。那主要是由于啊我们发愿:愿见彼佛安乐国土。这样的心愿,那么当场就能够真正的来体现出。这个有段经文,这个地方是这样的,《无量寿经》的经文,这个地方是这样的:不用往生等到极乐世界去,才能见到阿弥陀佛的种种殊胜。当时这个《无量寿经》里面,当时这个佛的侍者,阿难尊者,由于佛的这个威慑力的关系,或者是由这个阿弥陀佛本愿的这个关系哟,就在这个经文里面,阿难尊者就看到了极乐世界,就看到了极乐世界了。

我把这个经文念一下:“尔时阿难亲见”亲自看到,“亲见无量寿佛”当然就是阿弥陀佛了,“威德威威”他亲自就见到这个阿弥陀佛 ,这个是在佛说无量寿经的那个现场。然后呢,经文继续说“此会四众”不仅仅是阿难尊者看到,当时在场的这个四众弟子们哦,“一时悉见”就同时能够看到,同时也都看到,是这样的。

还有呢“彼见此土,亦复如是”这个方向是相反,就是极乐世界那一面的佛菩萨,那里无量无边的众生哦,看见我这也是一样,他们也看见了,他们也看见我们这边,这个叫“彼见此土,亦复如是”。那我当时是用这一段经文来解释一件事情,就是说,实际上正如我刚讲,我们不要以为释迦牟尼佛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这个娑婆国是娑婆国,极乐世界是极乐世界,我们凡夫的心态难免把这些啊有区别,把它分隔开来。

其实,我刚讲,我们古德啊,用《华严经》的思想去看《阿弥陀经》,去看净土法门啊,他们有一种看法,极乐世界啊跟十方一切诸佛的国土不隔,没有隔阂、没有隔碍、没有阻隔,实际上他们根本是无二无别的,这是从《华严经》的角度可以这样去理解的,可以的。那刚才我说的那个经文,我认为多少有这个意思,就是阿难尊者与会大众都看到了这个佛,看到了这个国土,那边的人看到我们。实际上刚刚才讲,过十万亿国土,照理说你怎么可能看得到。那这个地方从字面上看,互相看到。如果你深一层去发挥的话,其实互相不隔,互相不隔。

那为什么平常总觉得距离这么遥远呢?乃至觉得有这个差别啊?对不起,那你是凡夫,我不是凡夫,所以我没有这样的情况。如果你真的是佛,刚刚才讲了,佛,没有这个情况。何况这个极乐世界,古德,我们弘扬净土宗的大德们,在把他发挥,大家知道,有四重这个净土,大家都知道,下面这个就是凡圣同居土啊,等等这些,方便有余土啊,实报庄严土啊,这个长寂光净土啊,这净土还分这四种,是这样的。

总之,我们现在这些凡夫的见解啊,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真实的哦,凡夫的见解,有的经文,迁就我们,不然我们无法了解,无法接受。可是,他真实意,隆藏法师这两天说了,他的这个密意趣,我们要把他解开。我经常开玩笑,这个就像窥机解密,佛说的经典里面含有这个两部分:一部分适应我们,令我们能了解,能信受奉行,否则的话,我们觉得这个太困难了,我们连想都不敢想。可是呢,佛的方便善巧,我刚才讲,不是永远让我们做小孩子的,不是永远让我们做小学生的,我们要成长,慢慢你就能够体会真相,真实的状况是什么状况。

极乐世界也有这个情况,那我认为经文,有一部分可以表露出这个部分,是这样的。那我当时还有个意思,这样的情况哦,有一个作用,现场与会的,大家都看到,他们也看到我们了,这个可以做什么解释呢?即便这个《阿弥陀经》告诉我们,这个阿弥陀佛成佛以来,然后呢,他现在正在说法,可是,与会大众没有看到,在《阿弥陀经》里面,与会大众没有真正亲眼看到,可是在《无量寿经》大家亲眼看到,这个有一点点特殊的意含。

当时我认为,当时这篇文章是我大学时候写的,其实不是很成熟,但是,我认为可以这么理解:就是这是一个最好的证明,最好的证明,因为其实别的经典,有时也有这样的情况,佛说的不多。就我们用极乐世界做例子,你如何让大家真正发起信心?而且这个信心所信的这个对象,佛、法、僧的真实的功德,这实德实能就真实的功德,真实的殊胜的能力等等,确实是有,而不会落空,你最好把他简单化,就让大家看到。在《法华经》有类似这种例子,多宝佛塔等等这些,都有这种方式的,那么这个经文也可以这样理解,这个是最明明白白的事实。

另外,我讲了这净土法门的形态。所谓形态,就分析呀,分析他的各个部分,我先要讲啊,我当时有个重要的一个看法,我也不知道到底古德有没有完全发挥这个看法,是什么看法呢?就是,不管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还是极乐世界哦,任何不离开两个,两个,这个可以跟《大般若经》汇通,什么呢?就是“空性跟缘起”不离开缘起和空性。这两者,当时因为我是哲学,就我说,这两者互相的辩证的过程,现在看起来有一点点太直接化了,但是,那重点还跟那一样,缘起这个角度,阿弥陀佛,这个法藏比丘在因地这个缘起,配合我们了。

注意这件事情了,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哦,不是单独的哦,空洞的,完全凭着阿弥陀佛的愿力而成就哦,不是哦,四十八大愿里面有很多是跟我们有关系,四十八大愿里头有讲说十方无量无边的国土,这些的有情啊,他们如何如何多,这里面有提到他们如何发愿,如果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乃至呢,看见他等等等等,这里面四十八大愿,你要去分析一下,这里面有好多种情况。

我刚讲重点说,跟我们有关,什么叫跟我们有关呢?这个极乐世界如果没有十方无量无边的国土的众生投生到那里去,那就好像现在讲的,一球而佛心,空空洞洞的。那即便有一个国土在那里,但是没有人,没有人在那里。如果是那样的话,这不成为极乐世界。即便阿弥陀佛用变化身,变化出这个孔雀、嘉陵频伽,各式各样的鹦鹉,各式各样的鸟来说法,如果没有我们发愿,跟阿弥陀佛的愿相应,关于相应这一词,如果我有时间再详细讲,若没有我们发愿投生到极乐世界去,那极乐世界那些说给谁听呀?好,这个七宝池、八功德水,然后这个微风吹动,错落雅音,那要给谁听呀?就是因为有我们,即便是凡夫哈,有我们投生去,即便在莲花里面,那这个就是缘起,缘起性,不能没有这个缘起性,这个缘起性一样。

另外一个:空性,空性这个往往被大家忽略,但是我们知道,《大般若经》乃至所有大乘的,不能离开缘起跟空性。《阿弥陀经》或者净土法门,或者极乐世界,有没有什么地方,展现这个空性的部分?我从《无量寿经》的经文上有看到,有看到,这个看到是一种一样跟七宝池、八功德水,乃至微风吹动等有类似的经文,有类似的经文,这个经文我现在好像还没有直接看到。那我直接先讲,这个是这样子的,我记得那个经文里有描述,就是那个池水的流动,或者还有别的那个河流之类的流动。那么流动的时候呢,他的经文是有提到空,有提到空,也有提到这些菩萨们都已经证悟空性,都已经证悟空性,是这样的。

那这个地方,现在我有看到哦,我当时这么写,就是说,我们的发愿啊,发愿啊,乃至这九品花生里的上品,上辈,上辈他们必须要舍家弃欲,做沙门,发菩提心。中辈啊,虽不能行若上人,也要当发无上菩提之心,然后还要做很多的供养啊等等,那当时我说,这个就是缘起,不可以缺少的缘起,不管是我们任何人都一样。

那当时我说这些经文啊,是缘起,因为还包括不信的,我们知道哦,往生到边地,边地疑城,不信的还有诽谤,还有五逆重罪的,除掉这个以外,其他的也不见得有达到证悟五蕴皆空,但是他们还是可以被弥陀极乐净土所摄受,那这个,就刚刚讲的,这就从缘起的角度说,那这就是缘起世界中五蕴的运作,那这个也就是我一般讲的,这个《小品般若经》也有讲到。

另外一个就是空性,那空性的这个角度啊,在经文上我可以找到一些经文,我简单念一点点哦,这个经文是这样的,就是描述这些投生的、往生的,还有已经在里面的那些菩萨们,“他们其心寂静”他们的心寂静,“志无所着”志,就是志向的志哦,他们的志啊,无所着。着啊,就是执着的着。

然后呢。。。。。。,然后呢,有一句赞叹他们的话,“一切世间无能及者”换句话说,他们超越了世间,他们的心寂静。这个寂静啊,我们不应该把它看成一般的好像禅定啊那种寂静,不是的,这是证悟空性,契入空性、契入法性的那个状态,那个叫寂静,这个叫“其心寂静”。那契入空性、契入法性,那就是我刚才讲的,空性的这个部分的展现。

“志无所着”为什么无所着?就是不执着,这《金刚经》讲的: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般若经一直强调,一切法都不执着,就这个意思。因此我当时说,这个就是相似于悟入空性的状态,然后又如同这个,包括法藏比丘、包括菩萨们修法身的时候。修法身的时候呢,经文上有描述“不着色、声、香、味、触、法,忍力成就”忍,就是那个忍辱波罗蜜的那个忍哦,是那个字,但是不是讲忍辱波罗蜜了。

“不着色、声、香、味、触、法,忍力成就”这个忍是什么呢?大家想一想,无生法忍,证入无生法忍的这个忍的力量,从初地开始,还要继续的增长,忍力成就。再来。。。。。。就是“三昧长寂”他们有禅定,有无量无边很高深的三昧,三昧长寂,这个三昧啊还不是一般的,跟智慧,甚深的禅定跟智慧结合在一块,这个寂,寂静的寂。

所以呢,继续说“智慧无碍”智慧无碍,然后呢“无有虚伪谄曲之心”这个是《无量寿经》的经文哦,那我当时就说,这个呢,不就像《小品般若经》所说的,般若经里有这个意思哦,“色无受想”,然后呢,受、想、行、识倒过来,“受、想、行、识也无受想”这个是无意互相之间哦,从另外的角度讲:互相之间都不受,不受就是不执着,也就是不贪着。。。。。。类似这样的。比方说这个受、想、行、识啊,受、想、行、识无受,则非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无受,则非受、想、行、识,般若波罗蜜亦复不受。

最后就是菩萨,“菩萨诸法不受三昧”这般若经很强调不受三昧。这个跟我刚讲的《无量寿经》的经文,应该是可以对应的,可以对应到。然后我一样又引用这个《无量寿经》的经文继续描述,看他怎么描述与会的菩萨,“亦无所作,亦无所有,不起不灭,得平等法”这个经文,我引了虽然只有十六个字,“亦无所作,亦无所有,不起不灭,得平等法”这个是指当时在《无量寿经》这个经文嘛,开展时,当时这个与会的诸大菩萨,他们是这个状态。

那因此我意思就说,这个部分从他们所证悟的状况,无所着、无所作、无所有,这个当然是《般若心经》后面所讲的,不生不灭。。。。。。得平等法,这个就展露了空性。因此就两个,刚才交代了,有缘起这个部分,有空性这个部分,那是这样的。

那因此我说,净土法门啊,它里面含有这个缘起性、含有空性,是这样的。然后他整个进行,整个从因到果,从果到因,就是这样子的。但是我刚才讲,很可能这个部分一般有点被忽略,那么我们能够接受或者体会缘起性跟空性吗?都是净土法门的所摄受的,那么就跟一切所有大乘无二无别,无二无别,这是我当时写这个文章所特别的一种体会。

那么缘起性跟空性,如果大般若经来讲呢,他又有各式各样的相对的关系,这个我就不能讲太多,而这个三昧耶关系呢,我认为《无量寿经》经文也有表露那个部分。

这个我再用一点时间,这里经文上讲:行(heng)业,或者说行(xing)业哦,就是普贤菩萨的行“行业果报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诸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之地,故能尔尔”这个我当时理解说,这个是缘起性跟空性,处在一种和合的状态。就是这个果报,我们造的业,得的这个殊胜果是一个果报,这个果报一定有两个部分,和合。

然后“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为什么不可思议呢?为什么我们的行业,修行的行,造的业,以及果报不可思议,乃至诸佛世界不可思议?经文的解释,就是因为“其诸众生功德善力”我们的功德善力就是你现在的修行,你注意安住在那个不同的程度,“住行业之地”就住不同程度的地,合起来才能达到。

所以当时我说,这个就是两面:一方面有空性,一方面有缘起性,合起来感得的果报。既然是合起来感得的果报,那么刚讲过程中的辩证关系,就一层一层的往上,其实这个可以配合菩萨的十地,我们用88页的十地品去看,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那今天时间的关系呢,我最后再读一个经文哦。在《无量寿经》里面啊,他描述那个八功德水,他描述的比较多,他怎么描述呢?我念一下,它的作用“开神悦体,荡浊清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净,清净的净,净若无形。

然后呢,“波澜妙声”假使这个八功德水啊,有风吹动,有这个波浪啊,“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法声、僧声、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大悲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这个描述比《阿弥陀经》充分一点。这些刚讲,八功德等这些,他的声音内涵就很多。那我认为,就是我们需要去了解这部《无量寿经》

那你回头看这个四十八大愿,就可以结合在一起,大致上我想,前面就是这样交代的,好,那我们明天或者什么时候呢,还有点时间再来详细看四十八大愿,如果大家有空可以先看一下。

你看四十八大愿的时候呢,你自己稍微归类一下,归类一下,前面第一个愿大概到第十七个愿吧,他直接是讲国中天人,就是极乐世界本身,国中天人他们的状态,有的是针对寿命,有的针对他的身体。第三个愿,针对他身体啊,通通都是金色的。第四个愿,针对他的形态,大家都一样,没有差异,没有好丑的差异,这个都很好懂。

然后,第五愿,就是国中天人了,大家都具备宿命通。第六愿,大家都具备天眼通。第七愿,大家都具备天耳通。第八愿,大家都具备他心通、他心智。。。。。。这个是国中天人的各式各样殊胜。第十三愿,这个就讲他们的寿命。。。。。。这大概到第十七愿左右哦。

那另外的愿呢,有的愿呢,他直接提到,像第十八愿,至心信愿,这77页,第十八愿哦,这个就十念,十念可以往生的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但是有个条件除外,“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句话是说了,你如果造五逆重罪哦,或者是诽谤正法,你念十念,这种方式,想要往生啊,大概是不可能了,排除掉,好像是这个意思,但是好像又是另外一个意思,因为刚才讲了,下品下生,下品下生是可以的,但是好像有些条件,那这里好像没有,如果不加上那条戒的话,那是排除了的,那是五逆重罪,还有??排除了的。

实际上他这个十念啊,真正十念能够往生的话,是要忏悔的,要忏悔的!如果真正造了五逆,他要忏悔的,然后相信他就不会诽谤正法,要相信,他的十念可能才有这个功效,这个我们可以看看古德的注解,详细的注解来进一步的研究。

那我刚刚意思,你要分类,这四十八大愿你自己看,你要不要分类,有的愿就涉及到我们,跟我们直接相关,那你要把他列集一下,比方说:“第十九愿,有提到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那跟我们有关的呢?里面还有一部分有提到方法,有的地方方法是,像这里讲的: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然后,至心发愿。

有的地方有讲到持名,就是持阿弥陀佛的名号,所以他有点方法上,这一大类里面还有分,有些不同,等等等等的,这我们有时间的话,再继续看。

好,现在是840,我们是不是不要继续占用时间,让大家来休息。那我们大概今天晚上就先这样吧。

(妙蓉整理)